欢迎来到 短文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优美短文鉴赏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情日记 > 感悟日记

感悟日记

紫微大帝于占起军人时光

分类: 感悟日记 短文词典 编辑 : 大宝 发布 : 10-09

阅读 :721

新兵训练苦中有乐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五日,于占起来到驻守在河北邯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二十七军八十一师二四一团。这是一支战功显赫的英雄团队,解放战争中因为攻克山东潍县被授予“潍县团”光荣称号名扬军内外,于占起为能参加这样的英雄部队深感自豪。在部队纪念馆进行军史团史参观教育后,进入新兵连,开始了新兵训练、生活、学习。

新兵训练、生活、学习包括:

军人着装、仪容、仪表训练。要求着装整齐,军容严整,小到风纪扣、鞋带都要系好。早晨六时整,听到起床号黑灯起床,穿好全身衣服,要求必须在二分钟内完成。

叠被子训练。要求被子横竖有方,床单平整,要求一分钟内完成。

打被包训练。将被褥打成被包,附带一双军鞋、一件棉制军大衣,被包带三横二竖,被包工整,要求一分钟内完成。

然后出早操跑步半小时,回来后洗刷、整理个人内务卫生和室内外卫生。要求军装、鞋、帽、脸盆等摆放有序、室内外卫生打扫干净。

早七时至七时半吃饭,稍事休息。

上午八时至十二时开始队列训练。稍息、立正、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敬礼、齐步走、跑步走、正步走、卧倒等,要求站如松(站立时,挺胸、收腹、抬头、双眼平视前方、双手自然下垂、双腿并拢、双脚稍成45度角打开)、坐如钟(坐着时,双手放在腿上、挺胸、收腹、抬头、双眼平视前方)、行如风(行走时,挺胸、收腹、抬头、双手带臂自然摆动),卧倒时,要求身体一动不动。

中午十二时至一时半,吃饭休息。

下午一时半至五时半,开始射击训练和投弹训练。立姿射击,卧姿射击,要求身体保持固定姿势不动,眼---准星---靶心,三点成一线,要求半自动步枪一百米距离,五发子弹中靶35环以上。投弹训练,要求最低投到35米以上。

下午五时半至晚七时,吃饭休息。

晚七时到八时半,连队组织新兵理论学习,主要是学习军队条例条令和各种规章制度。

晚九时整,息灯号,睡觉。

新兵训练,时值寒冬,除了星期日正常休息外,每天,于占起和新兵们,都在进行这样正规、严格、紧张、艰苦的训练、生活、学习。

有时,夜晚,还要站岗值勤。一天,深夜,新兵连突然连续搞了9次紧急集合,然后急行军往返二百多里。

军营里,都是清一色的男人,整日封闭在这里,与外面隔绝,枯躁、单调、乏味。每日,一位经过军营操场到军人服务社商店上下班的名叫小英的十八岁的美丽少女,便成为新兵们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新兵们,年龄都是十七、八岁,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新兵连吃的多是粗粮玉米面窝头,一个星期难得吃上一顿细粮白面馒头,超负荷的身体透支,每个新兵每顿饭能吃五、六个玉米面窝头,来补充体能。新兵们,来自全国各地,起初互不相识了解,为了增加新兵之间情谊,训练之余,新兵连经常组织新兵们相互拉歌、唱歌比赛,于占起歌唱的好,新兵们就让于占起唱歌,此外还玩击鼓传花、掰手腕等游戏。每天早晨,于占起总是偷偷地提前起床,清扫房屋外面的卫生,星期日休息,于占起就到食堂帮厨,新兵连改善伙食包饺子,来自南方的新兵不会包,于占起就教南方的新兵包饺子,南方的新兵教于占起缝被褥、破损的衣袜。所在新兵排排长叫史方,参加过中国对越南的边境自卫反击战争,经常讲亲身经历的战争故事,新兵们听的津津有味。于占起和新兵们,苦中有乐,战友情谊日益加深。

两个多月后,新兵训练结束,于占起训练科目和理论考核全部优秀,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新兵连解散的那天,正值一九八二年春节来临的前一天,腊月大年三十,上午,于占起被推荐为新兵代表,参加师里举办的新兵代表春节座谈会。其他新兵代表都是拿着准备好的发言稿发言,只有于占起一人脱稿发言。新兵代表发言结束后,师首长关切地询问新兵代表,新兵训练生活苦不苦,其他新兵代表都说不苦,只有于占起一人答道:

“苦!不苦是不客观也是不现实的,虽然苦,但是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苦也就不觉的苦了。”

师首长对于占起的回答很是满意,赞许地说:

“回答的真实,说的好!”并带头鼓掌。

下连队

一九八二年春节来临的前一天,腊月大年三十,上午,新兵连解散,于占起被分到二营六连。连长叫回金甫,指导员叫宋春度。

中午,六连杀猪,欢迎新兵,迎接春节,按人头每名新、老战士分半斤白面、半斤猪肉、一棵白菜,以班为单位包饺子。不知是哪个老兵,将早饭时吃剩的半块白面馒头扔进连队食堂门前的泔水缸,中午饭前被连长、指导员发现,全连集合,连长、指导员从泔水缸里捞起半块馒头,面对全连战士,俩人一人一口吃下,然后遵遵告诫全连战士们说:

“人民是军人的衣食父母,我们每一名军人需要五十位人民供养,这样浪费粮食对的起人民吗!”

连长、指导员的亲身表率,使全连战士们深受教育。

晚上,战士们欢声笑语,沉浸在春节即将来临的喜悦中。团里、营里的首长突然来到六连,全连紧急集合。原来,六连的一名老兵,晚饭后偷偷遛出军营,跑到附近农村调戏一位出门倒水的年轻妇女时,被村里人捉住。这对部队和军人来说,可是件天大的丢人的事。这名老兵受到应有的处分,全连战士们免不了跟着受一番加强军纪、军风教育,连长、指导员也受到了上级批评,俩人提副营职也因为这事泡了汤。老兵们讲,去年,六连就有一名老兵盗窃军用物资设备,被北京军区军事法庭判刑,当时连长、指导员就为此受过上级批评而错过了提职机会。老兵们说,平时,六连在连长、指导员带领下,军事训练和政治思想建设一直很好,就因为发生这两件事,影响到连队。全连战士们,都在为连长、指导员感到不平、惋惜。但这是军队,军规如山。

下连队的第一天,六连发生这两件事,对于占起触动很大,认识到要做一名合格军人必须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春节,部队放假三天,但不能外出离开军营。初一这天,于占起和杨瑞华、阎玉红、张会军、张治国、韩国庆、邢合义、黄诚飞、文云成、温风俊、张春友等承钢滦河籍老乡聚在一起,在军营过了离开家乡后的第一个春节。

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上午八时左右,在操场上,于占起看到一位军官趴在地上整整一个上午,手持四零火箭筒在练习瞄准。以后,每个星期日,在操场上都能看到这位军官的身影。老兵说,这位军官就是粟戎生副团长,是粟裕大将的儿子,精通多种武器,星期日练习军事技术是粟副团长多年养成的习惯。于占起对粟戎生副团长很是敬佩。

一九八二年,中越两国边境战争虽停,但是边境摩擦不断。这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军事训练年,春节刚过,比新兵连还要艰苦的军事训练便开始了。于占起所在部队是全军的王牌部队,军事训练更加残酷。每天,于占起和全连战友们都在训练场摸爬滚打。

连队驾驶班需要从新兵中挑选一名驾驶员,一个叫王甫山的承德市双滦区籍老兵向驾驶班班长推荐了于占起,找于占起谈话时,于占起说了在自己小时候父亲因公开车出事给家庭造成伤害一事,婉言谢绝。

一个月后的一天,连长、指导员把于占起叫到连部说,由于于占起各方面表现优秀,连里研究决定让于占起去师卫生员培训队学习,毕业后接替连队即将年底复员退伍的老卫生员。

三月下旬,于占起离开连队,去师卫生员培训队报到。

在师卫生员培训队学习

师医院,座落于邯郸武安太行山深处一个名叫车坊口的乡村。

师卫生员培训队的教室宿舍,在师医院对面的山坡上。全队共有八十多名学员,来自全师基层连队,教员全部由师医院的军医担任。在这里,于占起接受了和新兵连同样正规、严格、紧张、艰苦的卫生员培训。

卫生员培训包括:

早晨六时整,听到起床号黑灯起床,二分钟内穿好全身衣服,一分钟内叠好被子。

然后出早操跑步半小时,回来后洗刷整理个人内务卫生和室内外卫生。要求军装、鞋、帽、脸盆等摆放有序、室内外卫生打扫干净。

早七时至七时半吃饭,然后休息。

上午八时至十二时,学习。

中午十二时至一时半,吃饭休息。

下午一时半至五时半,学习。

下午五时半至晚七时,吃饭休息。

晚七时到八时半,晚自习。

晚九时整,息灯号,睡觉。

学习内容有基础医学、生理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卫生与防疫、战地救护、注射技术、中医中草药学、针灸等科目,教员认真讲授,于占起和学员们,刻苦地学习,除了星期日放假休息之外,天天如此。在讲授生理解剖学神经系统时,教员把人的十二对脑神经编成顺口溜“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十一付十二舌下完”,上口易懂易记,于占起和学员们学的兴趣盎然;在学习注射和针灸时,于占起和学员们活学活用,在自己身上或在对方身上练习。

师卫生员培训队至师医院间的道路,是培训队卫生责任区,每天,学员们都要清扫一次卫生。师医院的医务人员说,在这条路上发生过雷击人牛的事,去年八月的一天中午,天空晴朗,在师医院门前的小桥上,天空突然响起一个雷声,把从小桥上路过的一个牵牛老人和牛劈倒,老人毫发无损,安然无恙,牛被雷击劈死,牛身上布满人不熟识的图案文字。学员们听后甚感神奇。有一名胆小的学员,轮到深夜站岗害怕,于占起主动陪其站岗。

八个多月后,卫生员培训结束,于占起各科考试全部优良,名列全队第三名,获得优秀学员奖。

归连

一九八二年十月,于占起从师卫生员培训队毕业,回到六连。

十一月,一年一度的部队老兵复员退武工作开始了。一天,上午九时左右,一名战士跑进连部,喊道出事了,原来,连里一名即将退武的家是农村的老兵,因为没能转为志原兵继续留在部队心眼小想不开偷偷喝下大半瓶农药,于占起协助老卫生员立即对这名老兵进行肥皂水洗胃,然后将老兵迅速送到团卫生队,这名老兵由于喝农药过多经过抢救无效而死亡。连队战士们都为这名老兵感到痛惜,连长、指导员更是深感痛惜而深深自责。连长、指导员为此事受到上级批评,俩人提职又不了了之。

六连连续三年出事,连长、指导员连续三次提职不成。战士们想到此事发生前有猫头鹰接连三个夜晚在军营里出现啼叫,又联想到去年高机连连长带领该连战士在军营里修建水塔时,建好的水塔突然莫名其妙摇动不倒,掉下的一块砖将站在塔底的高机连连长砸死,团长闻讯赶来,掏枪对空连放三枪,水塔才停止摇动,此事发生前也有猫头鹰接连三个夜晚在军营里出现啼叫,战士们都觉得这些事犯邪。

老兵退武工作结束后,回金甫连长调到团部机关,副连长王永忠被提升为连长,连队恢复了正常训练生活。

连队是个集体单位,连队卫生员的职责,就是在团卫生队指导和连长、指导员直接领导下,对连队战士患得一些不太严重、不需要住院的常见病进行治疗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全连所有干部、战士的身体健康状况全面掌握,做好连队的卫生消毒和疾病的防疫工作。连部设置文书、卫生员、通迅员(司号员)三名兵员。于占起和文书、通迅员三人在连长、指导员直接领导下,各有分工,相互配合,朝夕相处,战友情深。

每天,于占起都到各排、班了解战士们的身体状况,检查各排、班的卫生,定期对炊事班伙房、连队食堂、猪场、菜地进行全面消毒。为预防流感发生,全连干部、战士聚在门窗密封的房间里,采用民间土办法倒醋煮沸消毒进行预防。有的战士身体感到不适,难以参加训练,于占起对其进行治疗,还提出建议让其休养几天,并告知炊事班给其做病号饭。一次,一名战士脖子落枕,于占起对其采用曲池穴、合谷穴针灸疗法,一会儿,这名战士脖子落枕即好。

于占起和全连战士们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很多战士遇有心事都愿意和于占起倾诉。有一名战士因训练和班长发生矛盾,产生消极情绪,训练成绩一度落后,心情不好找到于占起诉说,于占起便和这名战士谈心,使这名战士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主动找到班长承认错误,从此,这名战士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刻苦训练,成绩大有长进,受到连队表扬。

十二月初,于占起患病住师医院治疗,一个月后痊愈回到连队。不久,于占起的母亲、姐、弟和杨瑞华的母亲、弟弟一同来到部队探亲,部队里的承钢、滦河籍战友们以及连里的战友们纷纷前来看望母亲等人,连长、指导员相继请母亲吃饭。一个星期后,母亲等人返回承德。

一九八三年春节前夕,新兵补充到连队。春节过后,部队进行精简整编,于占起所在六连和三连、九连全编制划归七十九师二三六团。

在邢台内邱军营

一九八三年三月,原隶属八十一师二四一团的三连、六连、九连,被正式划归七十九师二三六团,于占起所在六连被编入该团三营更改为八连。

二三六团驻守在邢台内邱,当时,军营里只有少数留守人员,大部队全年都在外地施工。这三个新连队的到来,给沉静的军营带来了生气。

刚开始,上级没给新来的连队安排任务,由新来的连队根据情况自主掌握安排。连队除了进行一般训练和劳动外,还组织战士们学文化,于占起兼任连队的文化教员给战士们讲课,并代表连队参加上级组织的演讲。于占起和战士们经常在一起打篮球、踢足球,还和十几名战士组建足球队,代表二三六团参加师里组织的足球比赛。这段时间里,于占起又结识了原在二三六团的高化会、陈利国、王宗保、任宝林等承钢、承德籍战友。

四月下旬,于占起接到家里来信得知姐姐订于五月一日结婚,由于刚到新部队不便请假,于占起特意买了礼物寄给姐姐,祝福姐姐婚姻美满幸福。

七月的一天,团里开会,说部队随军家属工厂生产的灯头卖不出去,随军家属们已经很久发不出工资,团里动员有门路的战士帮助销售。于占起给母亲写信说明情况,经过母亲和滦河供销社联系后,于占起受部队委派回到家乡和母亲来到滦河供销社,滦河供销社的负责人很是理解部队的困难,当即和部队随军家属工厂签了两万多元的合同。两万多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数目,够的上部队随军家属工厂所有人员一年多的工资。于占起回到部队,随军家属工厂厂长拿出几百元的销售提成奖励款,对于占起表示谢意,于占起说啥没收。

几天后,于占起从《邢台日报》上看到新河县有一位叫贾联珂的老人致富不忘乡亲捐资助学的事迹,很是感动,向部队请假,专程前往新河县看望贾联珂老人。

这年九月,团里抽调八连到地处任县的团农场,收割麦子。农场面积大,人员紧张,每天,于占起在做好卫生员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到地里和战士们一起收割麦子。一个月后,八连完成任务返回军营。不久,一年一度的老兵复员退武工作开始进行,服役期满的老兵相继离队。两个月后,新兵补充到连队。

一九八四年春节过后,八连接到上级命令,赴石家庄执行国防施工任务。

惊仙为民治病

一九八四年三月,八连奉命来到石家庄井陉县孙庄乡执行国防施工任务。

八连宿营在一个群山怀抱的山村,这里,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村民们对人民解放军有着深厚的感情。村民们纷纷腾出自家房屋让八连干部、战士们居住,有一对新婚不久的年轻夫妇甚至把新房腾了出来,有的村民送来鸡蛋、红枣等物品,慰问八连干部、战士们。

八连干部、战士们在紧张艰巨的施工之余,主动清扫村里卫生,给村民担水、劈柴、耕地、施肥。当时,电视中正热播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村里没有一台电视机,每晚,干部、战士们都把连队的电视机抬到村部大院里,和村民一起观看,军民情深谊长。

连部设在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家里,这位老人六十多岁,抗日时立有战功,曾亲手缴获一件日军旅团长身穿的绿呢将服军大衣,上级将这件绿呢将服军大衣奖励给老人。老人经常和于占起等三个连部兵聊天,聊到兴头处,便拿出珍藏四十多年保存完好无损的绿呢将服军大衣,细细察看,神情中透着自豪。老人身体不好,长期患有哮喘,于占起便送给老人一些平喘、顺气的药物,老人服后,病情有了好转。

每天,于占起身背药箱,到每个村民家中巡诊,为村民们义务看病送药。有一位身患腹痛疾病的村民,服了于占起开的中草药,一个疗程便好了。一天,于占起来到一户村民家中巡诊,一个被当地村民称为“仙姑”的中年妇女正在摆案作法。“仙姑”见到身着军装的于占起,惊慌失色,喊叫着“真神来了”,便跑走了。原来,这户村民家中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娘,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多年,长期吃药不见好转,先前曾让“仙姑”看过一次,病情反而加重,腿部浮肿不能行走,今天又把“仙姑”请到家中治病。当地村民们都把解放军军装上的红领章、红帽徽视为避邪、镇妖神物,因此,“仙姑”看到身着红领章、红帽徽的于占起便惊怕跑走了。于占起给这位老大娘采用针灸疗法,半个月后,这位老大娘腿部消肿,能下地行走。村民们都说,村里来了位惊仙为民治病的解放军神医。

一个多月后,八连离开山村。临走那天,全村村民欢送八连。

八连来到正定县南村镇五女村,继续执行国防施工任务。

六月,于占起被团里推荐到师举办的新闻报道学习班学习,离开正在正定县南村镇施工的八连。

正式署名余占奇创作发表新闻处女作

七十九师师部地处邢台市市区,师新闻报道学习班设在师部招待所,由师政治部新闻干事丁怀光、摄影干事段俭哲负责,教员由邢台地方新闻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担任。

学员有二十多名,来自全师各部队,都是写作爱好者。

丁怀光、段俭哲在军内外很有名气,丁怀光参加《山西青年》杂志社举办的全国中文函授学院学习,在全国十万多名学员中名列第一名,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标兵,丁怀光、段俭哲在军内外各级媒体发表很多作品,都获得过很多奖励,丁怀光后来在老山前线因组织红棉诗社被誉为“猫耳洞诗人”。

通过丁怀光、段俭哲和邢台地方新闻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的讲授,于占起和学员们系统地学习了新闻采访和写作知识,受益非浅。在丁怀光、段俭哲的指导下,于占起运用所学的新闻理论知识,根据自己所在八连在正定县南村镇国防施工时关心战士身体健康用部队防暑费为战士们买麦精露饮料防暑降温的事实,独立创作了第一篇新闻作品《八连严格使用防暑费战士们喝上麦精露》的消息稿,正式署名余占奇(于占奇),寄给北京军区《战友报》,没过几天,便被《战友报》一版“我们连队的新鲜事”专栏采用,成为新闻学习班第一个正式公开发表作品的学员。从此,于占起开始了正式署名余占奇(于占奇)的创作生涯。

下部队抓活鱼

师新闻报道学习班新闻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学员们便进入实习阶段,深入部队基层,抓活鱼(即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采写新闻作品)。

于占起没去其他部队,而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八连,回到正在正定南村镇施工的连队,因为知道这里才有自己要抓的活鱼。

《八连严格使用防暑费战士们喝上麦精露》在《战友报》发表后,在二三六团,在八连,引起强烈反响,干部、战士们不畏炎热,施工干劲更加高涨。这次,于占起回到连队,干部、战士们高兴极了,纷纷向于占起讲述近来连队发生的事情,提供新闻线索。于占起根据连队修建淋浴池解决战士们施工洗澡难的事实,创作了通讯《顶着干旱引来水战士洗上舒身澡》。

这时,营副教导员张全和听说于占起回到连队采防的消息后,找到于占起,讲述一件令其感受至深的事情。原来,前不久,张全和的妻妹带着两个孩子从山东省邹平县农村来石家庄,深夜十一点多钟在石家庄火车站下车。由于部队刚来石家庄施工,妻妹对部队的祥细地址不太清楚,又是第一次出门,人生地不熟,去了几个地方都没有找到,母子三人只好返回火车站徘徊。不满四岁的孩子哭了,孩子的哭声惊动了站前正定饭店正在值夜班的三名女工作人员,她们出来问明了情况,把母子三人领进了饭店,端来了热饭热菜,腾出自己的住房,安置好母子三人,已经是深夜零时了。饭店女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连夜去打听部队住址,去了十几个村庄,行程四十多里,终于在正定县南村镇找到了部队,这时已是第二天上午八时半了。劳累了一夜的饭店女工作人员顾不得休息,又和张全和一起回饭店接回了妻妹母子三人。在我们国家里,这件事虽然很普通,但是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军人家属的关心。这段时间里,这件事一直激励着张全和安心工作,带领战士们正常施工。于占起听了张全和副教导员的讲述后,写了通讯《感谢这些好同志》。

回到师新闻报道学习班后,于占起把下部队、抓活鱼采写的两篇通讯,分别寄给《战友报》和石家庄《建设日报》,很快被采用发表,于占起成为新闻学习班下部队、抓活鱼采写、发表稿件最多的学员。

肺结核患者在列车上休克以后……

由于于占起新闻成绩突出,师新闻报道学习班结束后,于占起被继续留在师部从事新闻报道。

一九八四年七月十六日上午,于占起和战友张树森在邢台乘上了邯郸开往北京的308次列车,前往正在石家庄执行施工的部队进行采访。

这天,天气异常炎热,列车上的人挤的水泄不通。当列车行至高邑车站时,列车广播室播出了“列车上有病人发病,列车上如有医生请马上到八号车厢帮助抢救”的紧急通知,学过卫生员的于占起马上和张树森赶到病人所在的车厢。

原来,邢台市金属公司工人马瑞涛,陪着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弟弟马瑞峰,到省会石家庄看病。上车不久,马瑞峰忽然觉得胸腔象塞进了棉花团,憋得喘不过气来,一阵剧烈咳嗽之后,“噗”地一声,喷出大口鲜血,旁边的几名旅客躲闪不及,被溅了一身血迹。哥哥马瑞涛刚要表示歉意,弟弟已脸色如土,昏死过去。三十多岁的马瑞涛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景,急得束手无策,抱着弟弟失声痛哭起来。在场的旅客全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呆了,但这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即刻,一名海军战士和另一名旅客让出座位,俯身将病人抱到座椅上躺下,车厢内的旅客纷纷围上前来,一场抢救阶级兄弟的战斗开始了。

按摩,无效。刺人中,仍然无效。真急死人啊!“人工呼吸!”不知谁喊了一声。话音没落,那位海军战士便趴在病人身上,嘴对嘴做起人工呼吸来。一股难闻的气味直冲战士脑门,使这名战士几乎呕吐出来,但人民战士的崇高职责,使这名战士忘掉了一切。一秒、两秒……五分钟过去了,病人开始有了微弱的呼吸。怎么办?马瑞涛泪水模糊,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一位位素不相识的亲人。“快到广播室呼医求救!”又有人急中生智。“我去!”一位小旅客撒腿就往播音室跑去,拥挤的过道上,人们自动闪开一条通路。

随着女广播员焦急万分的呼救讯号播出,几名医生从各个车厢赶到,身挎药箱的乘务员也赶到了。诊断结果:病人因中暑缺糖引起病情急性发作,需要补糖。可是药箱里没有糖。“谁有糖?”医生一声呼唤,立刻有十几位旅客拿出白糖、红糖、玩具糖、巧克力、汽水、桔子汁……,一位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把孩子正在含着的奶瓶送到病人嘴里。经过十几分钟的紧张抢救,病人的呼吸渐渐匀畅了,紧闭的双眼慢慢闪开缝隙。哥哥马瑞涛,这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为弟弟的脱险而喜悦,更为享受到这大家庭的温暖而激动。马瑞涛紧攥着弟弟的手,泪珠成串地滴落下来,感动地说:“亲人那,多亏了这些亲人那……”

故事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作为事件的目击者,于占起的心潮是难以遏止的,于占起用颤抖的笔把那些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们一一记录下来:在短短的二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有近百名来自祖国各地的旅客参加了抢救,有工人、农民、学生、解放军战士、知识分子。那位嘴对嘴进行人工呼吸的叫邱地东,是驻邢台的解放军学校38646部队的锅炉工;那位自始至终不离病人身边的医生叫王素秋,是邢台二十冶医院的医生;那位尽了微薄力量的小旅客叫陈志刚,是邯郸第十中学的学生;那位身挎药箱的是二十七号乘务员叫王爱霞……还有更多可歌可敬的旅客们未能记下姓名。

在列车上,强烈的新闻敏感和新闻责任感,促使于占起现场采写了新闻特写《肺结核患者在列车上休克以后……》,在石家庄火车站下车后,马上赶到《河北日报》和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当天晚上,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在全省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第二天,《河北日报》予以发表。后来,根据此事创作的报告文学《雷锋精神满车厢》,被收入邢台地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公室编辑的《文明新风》一书。

千里考婿

一九八四年,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在全军全面开展。于占起所在部队建立了军地两用人才基地,干部、战士们学知识、学技术蔚然成风。这年九月,于占起报名参加了《吉林日报》社举办的全国新闻和文学刊授学院的学习。

一天,于占起回到二三六团采访,团政治处的一位干事给于占起讲述了一件在团两用人才基地发生的真实趣事:战士欧阳三子回家探亲,与邻村故娘刘姗子见了一面。女方父母怀疑欧阳三子只会操枪弄炮,特派女儿到部队实地考察……于是,于占起创作了《千里考婿》---

国庆前夕,驻军某部战士欧阳三子回老家江西省吉水县吴桥村探亲,经人介绍,和邻村姑娘刘姗子见了一面。欧阳三子直爽地做了自我介绍:在河北当兵,现在是育才基地的缝纫教员。初次见面,姑娘心里就泛起了爱的涟漪,然而姗子父母对女儿的婚事向来十分审慎,问她:

“那么多小伙子,为啥偏看上一个当兵的?”

“他人好,有技术。”

“当兵的成天和枪炮打交道,有么子技术?”

“人家现在是两用人才!”

姗子父母活了大半辈子,从未听说过当兵的还是啥“两用”的人才,任凭女儿说破了天,依然将信将疑,生怕找个光会耍嘴皮子没真本领的人,让女儿一辈子受罪。不过,既然女儿有那个心意,做父母的也不能包办。老俩口嘀咕了半夜,决定让姗子和欧阳一块到部队看看,视情定夺……

再说俩人到了部队,径直来到两用人才基地。这里的人好多:理发的、炸油条的、修理钟表电视的、还有裁剪衣服的……热闹极了,看得姗子眼花缭乱。中午刚吃完饭,育才基地的领导就来看她。他们介绍了欧阳三子在部队的情况:他去年就会了服装裁剪缝纫等技术,还带了二十几个徒弟呢。听着这些介绍,姑娘心里甜滋滋的。

第二天,刘姗子吃罢早饭,早早地来到育才基地缝纫组的屋外边,想亲眼看一看自己的意中人有多高的水平。她和一位专程赶来做衣服的驻地女青年攀谈起来。女青年告诉她,育才基地可受地方欢迎呢,这里的缝纫组服务热情,技术高超,方便群众,连县里的领导都来做衣服……正说着,缝纫组开课了,只见欧阳三子颇有讲师风度地走到台前,向台下二十多名部队和地方的学员打量一眼,胸有成竹地开讲了。这一课,他讲的是《秋季时装裁剪》。大概意识到门外有姑娘“窃听”吧,小伙子兴致特高,讲起来有条不絮,通俗易懂,连刘姗子也不知不觉地听入了迷……

在部队短短的几天里,刘姗子耳闻目睹了部队培养两用人才取得的可喜成就。她暗暗打定了主意:就选择欧阳这个“两用”棒小伙儿。

临走的前一天下午,欧阳为姗子量了尺寸,第二天一早,一身款式新颖、色调艳丽的女式服装就送到了她面前。姗子高高兴兴地穿在身上,深情地望着他说:“三子,我就穿这身衣服回家见父母,要亲口告诉他们,部队是出人才的地方,你就放心好了!”说罢,她莞尔一笑,羞涩地低下了头……

很快,于占起采写的《千里考婿》在《战友报》发表,并被《记者与作家》杂志配发评论文章全文发表。

《千里考婿》的事迹传出后,欧阳三子和刘姗子成了一对新闻人物,部队又派欧阳三子回家去请刘姗子,于是,于占起又写了《千里考婿续篇》---

话说刘姗子从部队考察归来,把在部队的所见所闻,详细地向父母讲述起来。父母听着女儿的讲述,看着女儿身上穿的那身合体衣服,疑云全消。老俩口打心眼儿里佩服女儿有眼力,找了个好女婿。爸爸高兴地说:“我活了大半辈子,头回听说这些新鲜事儿,你的婚事爸同意。”

再说,刘姗子走后,不久千里考婿之事便在部队传开了。河北电视台要拍电视,部队领导又例外批准让欧阳三子回家去请刘姗子。

欧阳三子来到刘姗子家,喜坏了姗子的父母。老俩口细细地打量着未来的女婿,越看越爱看。欧阳三子把回来的意思向姗子父母说后,老俩口乐的拢不上嘴,姗子爸说:“领导这样支持,你和姗子就去吧,现在社会上还有人看不起当兵的,认为没出息,叫他们看看。若是你俩同意,就在部队举行婚礼”。于是,欧阳三子和刘姗子办了结婚证书,双双赶回部队。

几天后,欧阳三子讲课、刘姗子门外窃听、欧阳三子为刘姗子量体栽衣等千里考婿情景一一摄入镜头……拍完电视,记者请刘姗子谈谈“现代姑娘择婿标准”的想法,刘姗子道出了一个姑娘心里特有的秘密,她说:“如今社会不同了,姑娘选择爱人的标准也变了。我们姑娘追求的是那些人品好、求上进、爱学习、懂技术的小伙儿。”

十一月十八日,欧阳三子与刘姗子举行了结婚典礼。婚礼那天,热闹非凡。人们要新娘讲“为啥爱新郎”,新娘腼腆地说:“解放军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最值得姑娘爱。”说完,深情地瞅着新郎……新郎笑了,新娘也笑了。瞧,他俩笑的多甜。

于占起采写的《千里考婿续篇》,再一次被《记者与作家》杂志配发评论文章全文发表。《千里考婿》中的主人公欧阳三子的事迹,被收入《北京军区军地两用人才成果汇编》。《吉林日报》社举办的全国新闻和文学刊授学院学习结束,于占起在全国十数万名学员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学员。

附:

角度新颖情趣盎然

---评余占奇《千里考婿》

李彦中

《千里考婿》写的不错。读后令人如尝新果熟醪,感到有余香,耐玩味,清新隽永。它,好在哪里?粗加梳析,觉得以下几点较为突出。

一是角度新颖。人们拍照往往十分重视选择角度。或侧拍或正拍,或顺光或逆光,角度得当巧妙,可使照片增姿添彩,取得完美的效果。反之,如一味死板地从一个固定的方位拍下去,其结果千片一面,该多么乏味啊!角度对于新闻写作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角度选择得当与不当,同样会使报道效果有天壤之别。如部队培养两用人才这个主题吧,就有许多不同的写作角度。诸如可以直接写一个单位的工作经验,也可写一个单位的工作成绩,还可写一个人如何刻苦学习等等。余占奇同志不是这样随便选个角度就匆匆下笔,而是精心选择了千里考婿这个角度。培养两用人才,这是部队建设中的新事物,唯其如此,许多人对它还不了解,甚至会有种种疑虑。千里考婿这个角度,正好可以针对这一状况,更具体、更细致地反映培养两用人才的成果,从而使人们从亲切的感受中,恍然释疑,确信培养两用人才方针的正确。其次,“考婿”这个角度新颖巧妙,与千百人的美好记忆相通,也易于吸引读者,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二是主题鲜明。写文章最忌主题不明。或庞杂芜蔓,或几个主题并列,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扑朔迷离,不知所云,都是为人不取的。《千里考婿》意在反映培养两用人才这一方针的正确和成果,无论在选材剪裁上,在情节展开上,乃至一段对话的运用,一个人物的插入,无不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无不为了达到实现这一主题的目地。如题前的一段引言,开门见山点出女方父母怀疑欧阳只会操枪弄炮,一语为主题的展开铺好了通道。正文第一段,对事情做了简要介绍后,又迅速扣住主题,写出欧阳三子的自我介绍----是缝纫教员,是两用人才。接着写下的父女对话,两问两答,句句不离两用人才这一主线。姗子随对象去部队,该有多少可写的趣事啊,可作者并未在这些事上浪费笔墨,仍然把文意集中在主题上,径直展现基地人才培养及欧阳学技术、教技术的种种情景。最后,姗子打定主意与欧阳定情及做衣、穿衣的情节,又无不为“两用人才”着下重彩。试想,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横生枝节,写些不相干的事,不仅会使主题淹没在芜杂的材料中,而且篇幅不知要长上多少倍。

三是富有情趣。千里考婿这一事实本身就会引起普遍兴趣。而在全篇文章的展开中,无论情节的裁剪,心理的描摹,细节的选择,语言的运用,作者无不着意给文章注入情趣。如写欧阳走上讲台,颇有讲师风度;写姗子对欧阳所知渐多,感情日深,由“心里甜滋滋的”到穿好衣服,“莞尔一笑,羞涩地低下了头”;还如“实地考察”、“窃听”等词的运用,也无不充满情趣,让人读后忍俊不住,会心而笑。对比起来,这就较另一些同志写文章,直来直去,呆呆板板,要高出多筹了。

《记者与作家》1985年第1期

贵在连续

---评余占奇《千里考婿续篇》

孟天然

这篇文章,是《千里考婿》的续篇。这在新闻报道中叫做连续报道。连续报道不仅可以使读者看清事物的来龙去脉,也可以加强宣传效果,是我们报纸宣传经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余占奇在写人物方面运用了连续报道。作者在写“千里考婿”时,就为写下篇留下了余音:刘姗子到部队考察归来,虽然自己同意,读者很想知道原来持有不同意见的父母态度怎样?刘姗子的婚事能不能成?这些疑问都是读者关心的。作者抓住这些问题,又写了续篇。续篇的开头就像一个引子,把上篇和下篇连接起来了。这是连续报道不可缺少的,不然上篇和下篇就连不起来。

作者在写这篇续篇时,处处注意同上篇呼应,回答上篇没有回答的问题。续篇不仅仅是写了欧阳三子同刘姗子结了婚,而重要的是点出了“现代姑娘择婿的标准”的睛,而且点的很自然。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思想性。

连续报道多用于典型报道,一般的报道则很少用。一个人物一篇报道就可以把他的事迹写完了,没有必要再连续报道,如果再写连续报道也是多余的了。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应当正确运用连续报道。

《记者与作家》1985年第4期

怀乡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人们合家团圆的日子。

这天,于占起在外采访。夜晚,独自一人,夜不能寐,望空中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遂吟诵作诗一首《怀乡》---

人别故乡久

心却盼早归

与日乡情逐日增

犹如乡思曲

曲若不相思

何来相思乐

情曲思乐汇成歌

伴我心儿回

荣立三等功婉拒入党等优厚条件退伍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到了一九八四年年底,由于于占起全年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若干篇文章,成绩突出,被部队荣记个人三等功,予以表彰奖励。

这时,部队一年一度的老兵复员退伍工作开始了。

于占起服兵役已满三年,到了正常退伍期限,继父身体不好,需要照料,便向部队提出退伍申请。

团里派人专门和于占起进行谈话,打算让其继续留在部队,破格调到团政治处,以兵代干,专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想把于占起做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重点发展对象突击入党,以后保送到军队院校深造。于占起谢绝了部队的这些好意,感谢部队对自己三年的培养,同时谈了要求退伍的原因。在于占起多次要求下,部队同意其退伍,并将于占起在部队的表现写成材料以推荐信寄至其家乡承德钢铁公司宣传部。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占起正式退伍,离开了部队。

在部队三年中,于占起经过正规、严格、紧张、艰苦的训练、生活、学习,学到了知识,锻炼了体质,磨炼了意志,养成了不怕苦累、不畏生死、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军人精神和严紧有序、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为于占起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篇:花朵与大树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收获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