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短文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优美短文鉴赏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情日记 > 感悟日记

感悟日记

紫微大帝于占起新闻学与文学之旅(中)

分类: 感悟日记 短文词典 编辑 : 大宝 发布 : 09-15

阅读 :726

撰文和文学爱好者谈文学创作体会

平时,经常有文学爱好者来信或登门,向于占起求教有关文学创作上的一些问题。

一些初学写作者,总爱变换文学形式,昨天写小说,今天写诗歌,明天写散文,后天写报告文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写,虽然什么文学体裁都可照量一番,但同时也带来很大的坏处,就是什么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连毛发都沾不着雨露,结果自然是:门门不通,样样稀松。

于占起认为:还是重点突破为上策,可以选定自己最喜欢最顺手的文学形式,集中精力,先攻一种。

文学样式虽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它的祖宗都是文学,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从文学史上看,真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即长于小说又通晓诗赋、即长于戏剧又精于理论是不可能的。古今文学大师,看家本领也就那么一两样。初学写作者,没必要学“神农氏遍尝百草”,实在莫如练就一种“罗家枪”为好。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于占起写了《遍尝百草莫如练就罗家一枪》,在《承德市报》发表,与文学爱好者进行探讨。

对一名写作者说来,随着某篇作品的问世或发表篇数的增多,不免就有些飘飘然了,仿佛天下之大,唯我独尊。

于占起认为:作者发表篇数的多少,决定不了作者水平的高低,文章的长短,分不出文章的好坏。长篇虽长,却不乏低劣之作;短篇虽短,也有优秀之文;篇数再多不一定有杰作出现,而处女作也有可能文史留名。一个有一定成绩的作者是初学写作者的老师,但他也是对文学有相当造诣的名家的学生。

中国自古就存在文人相轻,门户有见。

于占起认为:写诗的应瞧的起写散文的,写散文的应瞧的起写小说的……在文学面前,没有门户之见,贵贱之分,任何文学样式及所有从事写作的人都是平等的,文无止境,莫固步自封。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于占起写了《作文需有文德》,在《承德市报》发表,与文学爱好者商榷。

筹办中国“神龙”散文大赛征文未果《滦阳散文报》停刊

滦阳散文社自一九八七年一月创办以来,社员们除在《滦阳散文报》发表散文外,还在中国各级报刊等媒体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数百篇,有的作品在各种征文、评奖中获奖,滦阳散文社和《滦阳散文报》在中国文坛影响甚隆。

一九八八年一月,于占起开始筹办中国“神龙”散文大赛,亲自撰写征文启事如下---

中国"神龙"散文大赛征文启事

龙,中华民族的象征,神奇莫测,力量无穷。

一九八八年,龙年,中国,这条东方的神龙,要腾飞于世界上空。每一位炎黄子孙,谁不愿做具有神奇智慧和无穷力量的龙种?

《滦阳散文报》系中国第一家散文报,深感为讴歌中国改革发展贡献力量之重任;同时,又为中国散文报刊只有三、四种,举办散文评奖少、从事散文写作人少的现状焦急而忧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散文理应紧和时代的鼓点而放歌。为繁荣散文创作,促进散文事业的发展,本报编辑部决定,率先在中国范围内举办“神龙”散文大赛。

征文参加者年龄不限,征文篇数、字数、内容不限,尤其欢迎散文创新之作。

本报真切地希望每一位有志于散文创作、为推动散文事业发展的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真的龙种,拿起手中的妙笔,为中华民族这条神龙的腾飞,点上真挚的一笔。

快快腾飞吧,神龙!

快快腾飞吧,散文!

快快腾飞吧,无数个散文家!

《滦阳散文报》编辑部

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

正当中国“神龙”散文大赛征文进行时,由于特殊原因,未果,《滦阳散文报》随之停刊。

滦阳散文社做为中国(世界)第一家散文社,《滦阳散文报》做为中国(世界)第一家散文报,在中国(世界)文学史上、特别是散文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不可磨灭的一笔。

第三次宣传报道承钢改革

一九八七年,承钢为理顺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实行工资总额同上缴利税挂钩,使企业一举摆脱困境。

承钢是一九五八年后陆续建成的地方骨干钢铁联合企业,由于生产能力不配套和经营管理不善,一九七八年以前一直亏损,以后处于微利状态。一九八四年九月实行厂长负责制后,用“挂钩”办法,取得工资基金的来源,为搞活企业内部分配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承钢的挂钩项目有吨产品工资含量、百元产值工资含量、百元利润奖金含量、单项承包、机关奖金与经营建设成果挂钩浮动等类型一百二十六项承包责任制;二级厂、矿对工段、班组实行四百六十一项承包责任制,厂内经营承包,工人岗位等级工资。这样,初步做到按贡献大小、责任大小分配劳动报酬。特别是在产品销路好、产量与效益成正比关系的主要生产单位搞吨合格产品工资奖金含量包干,透明度高,易于计算,使职工直接看到了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技术指标与个人增加收入的关系,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挂钩”使承钢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生产稳步增长,一九八九年实现利税比“挂钩”前增长了三点二倍,职工平均工资由一九八四年的一千零三十元五角三分上升到一千五百四十元五角八分,职工生活明显改善。

一九八八年一月,于占起和《河北日报》驻承德记者站站长王志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驻承德记者站记者徐树春共同采写了消息《承钢实行工资总额同上缴利税挂钩一举摆脱困境》,在《河北日报》一版头条发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第四次宣传报道承钢改革

一九八八年以前,现行住房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实行低租金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住房分配上的不公正,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房的多多益善,无房的盼了一年又一年。住房改革,势在必行。一九八七年底,中国国务院颁发了住房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从一九八八年起,用三、五年时间,把住房改革在中国城镇分期分批推开。承钢先行一步,于一九八七年底采取提租发券的办法,对部分住房实行了改革,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一九八八年三月,于占起和《河北日报》驻承德记者站站长王志强、《承德市报》记者姚宝昆、王大光对承钢改革住房制度进行了详细采访。

房子,涉及千家万户生活,牵动亿万群众心房。有房者,会喜形于色;无房者,难免愁上眉梢。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更好地满足人们住房的需要?怎样才能使住房制度更加合理?承钢走改革之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呈现出新的希望之光。

一九八七年底,承钢实行了提租发券、空转起步的住房制度改革以后,出现了多年未有过的“新鲜事”。

分房时,一些干部职工改变了多年的传统,由抢二、三层楼房变为主动要“顶天立地”的顶层和底层。一位副厂长,按住房制度规定,可申报三室住房,可他却要了两室。袁长顺、赵连营两位处级干部,按所得的分房“分数”,原计划要二楼。房改后,他们根据收入情况一算帐,自觉地要了高层,搬进了四楼。这样,房子好分多了,思想工作也好做了。

有的住大房和楼房的职工,主动要求调换,大换小,多换少,楼房换平房。工人伊宏瑞,家中四口人,现住五楼,除补贴外,每月交房租二十二元四角八分。他找领导要求换为平房。还有十几家住户也在酝酿调换住房。

群众的舆论和平日的言谈也出现了新的话题,“住房制度早就该改改,过去,多住房不多拿钱,当官的图宽敞,咱这没辙的永远没辙……”

“这回,不就有盼头了吗?多住的多付款,少住的少掏钱,多住房的伤筋动骨,自觉地刹刹车,没房的不就有希望了吗?”

“看来,大锅饭住房不灵了,以后真得算计算计,得摸着腰包要房。”

“可不,多住几十平米房,多掏几十元钱,真得早点张罗张罗,往小了调调,免得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

是的,要求换房的职工尽管人数不多,正确认识房改的言谈话语尽管是刚刚谈起,但这是改革的音符,是新的信号,是愁煞人的房产业中呈现的一束希望之光。望未来,思过去,谁能知晓,承钢历史上的住房又是何等的难上加难。

承钢,这个名扬冀北的塞外“钢都”,拥有职工一万七千多名,两千五百多户。建厂三十年来,房产投资两千五百多万元,共建住宅楼三十九幢,平房六百四十二栋,总使用面积达十七点一万平方米,但仍是人多房少,供需矛盾突出。仅去年统计,无房户三百六十户,拥挤户二百七十九户。每当分房时,你争我要,厂领导到处有人跟梢;行政处长的办公室更是说客盈门,瞧那热闹劲儿,喊爹骂娘的有,软磨硬泡的有,揪脖领子楞耍的有,四肢乱抽犯病的也有……

为此,承钢领导经常困在“愁城”嘬牙花子,叹之曰:“付不完的债,还不清的帐,住房建设,是填不满的无底洞,难啊!”

住不上房的群众自然有意见,有的唉声叹气:“房子年年建,我们年年盼,可要弄套新房,就像登梯子摘月亮一样,难啊!”建房难,分房更难,领导为难,缺房的困难。为什么会如此这般?人们开始追根溯源。

每次分房,都少不了“开锅”,有争的,有吵的,有闹的,是承钢职工素质低、思想觉悟太低吗?……

房子年年盖,而又年年不够分,包袱长年背,窟窿堵不上,原因是什么?近年来,承钢领导班子多次追根溯源,分析“病疙瘩”。他们意识到,住房建设形成了无底洞,一不是盖得少,二不是职工觉悟低,归根结底是低租金福利住房制度不合理,存在许多弊端。他们联系承钢实际,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住房不受经济收入的约束,价值规律不起作用,出现了无房盼有房、有房盼新房、有了新房盼宽敞的现象。反正都是那么“三瓜两枣”的房租,充其量不过一斤烧鸡钱,谁不想宽敞宽敞?这是多数人的心理;住房实行低租金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就是有座金山也不够天长日久往水里搬……摸准了“病源”,统一了思想认识,旧的住房制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一九八三年,承钢就想对旧的住房制度进行改革,可舆论上缺少点支持,社会上缺少点“小气候”,“温度”似乎达不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他们的信心不断增强。一九八七年八月,承钢领导班子参照外地房改经验,结合承钢实际情况,向旧的房管体制“开刀”,采取提租发券空转起步的办法,进行改革试点,然后在承钢铺开,决心打破传统住房制度,开始探索新路。

一九八七年,承钢新建四栋八千平米住宅楼,可解决一百四十户住房。可是,要房的却达一千多户,情况比较复杂。改革旧的住房制度,从哪开始?就从这新建的四栋楼房开始,用经济手段调解住房供需矛盾。

承钢成立了房改小组,调查摸底,查清了承钢职工的住房状况,明确职工住房控制标准;多方征求意见,进行综合平衡,制订出具体分房细则;反复测算数据,设计出住房改革方案,然后,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

承钢制订了新的房租标准,按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税金和投资利息等五项因素,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月租金额为:一层和顶层一元一角五分,二、三层一元三角五分,四层一元二角五分。同时,本着提高房租和发放的住房券基本持平的原则,住房券的发放系数为职工基本工资额的22%,发到职工手中,按月交纳,不足时则交纳现金。为了防止职工不顾经济收入无计划要房,承钢明确规定:凡住进新楼的增支户,一律不减免补;分房时,根据职务、职称、岗位、工作情况、贡献大小、工龄长短、家中人口、子女情况、居住现状等多种因素制订了增分、减分细则,经考核评分,按职工得分多少的顺序来分配住房,张榜公布。

这样一改,分房时,吵闹要的少了,动脑筋算帐的多了;抑制了一部分人扩大住房的要求,缓解了矛盾,一百四十家住户比较顺利地迁入了新居。

一九八八年一月份,提租发券的办法经过实际运转,得出结果:一百四十个住户中有二十一户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支出,最高的多拿房租五十多元;八十九户处在中间档次,交纳的房租与领取的住房券大体相等;三十户挣了钱,节余了住房券,人称为“沉淀户”。为什么有的多付款,有的将持平,有的还挣钱呢?行政处房产科的人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主要原因是:住房券只发给在承钢工作的职工,每人发基本工资的22%,这样,一个家庭,在承钢工作的人数越多,领到的住房券越多,除了交够房租外,还有一定的结余。炼钢厂的杨玉福,全家六口人,五人工作,住在两室的楼房,每月应交房租五十一元二角六分,领取住房券七十三元七角,月结余二十二元四角四分。

同样,居住面积相同,在承钢工作的人数少,领取的住房券少,就得另外多交现金。一位副厂长,三口之家,两人工作,住一户三室楼房,除交付住房券外,每月还得多交房租十六元二角五分,属于增支户。由于工作人数和房间面积等因素,也有的住户领取的住房券与应交纳的房租大体相等,基本持平。行政处的人说:“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职工家庭成员有的不在承钢工作,领不到补贴,承钢的房改先行一步,自然会出现一些增支户,如果全社会都实行住房改革,不管在哪个单位工作都能领到补贴(住房券),增支户就会大大减少了。”承钢领导也深有感触地说,企业改革多么需要社会改革配合啊!

住房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千差万别,难度较大,而承钢勇于探路,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是改革的气魄和辛勤汗水之和;这一步,也有难言的酸咸苦辣,它多么需要社会的配合!然而正是这一步,突破了旧的框框,使人们看见了房改的希望。

对于承钢人来说,还需要挺身抬足,迈出第二步、第三步……

采访结束后,于占起和《河北日报》驻承德记者站站长王志强、《承德市报》记者姚宝昆、王大光合作采写了通讯《第一步---承钢改革住房制度初见端倪》,在《承德市报》一版二条加编者按发表。

中华新闻函授学院学习毕业被评为优秀学员

一九八六年八月至一九八八年八月,于占起参加《工人日报》社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华新闻函授学院”学习,两年的学习,于占起的新闻理论知识更加丰富,采访实践经验更加成熟,写作功力更加深厚扎实,在全国十几万名学员中被评为优秀学员。

采访康素珍

一九八八年八月,《福建青年》杂志社给于占起来信,告知在河北省石家庄辛集农村有一位叫康素珍的老年妇女,根据自己解放前当过妓女的经历,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青楼恨》,委托于占起采访康素珍。

于占起连夜坐上承德开往石家庄的火车,赶往石家庄辛集。

第二天上午,于占起到了辛集郭西村,见到了康素珍。

看上去,康素珍年约六十多岁,一身农村妇女装素,头戴白色毛巾,身着灰色土布衣裤,脸上布满皱纹,给人一种沧桑感。

于占起说明来意,康素珍稍作思索后,心中的往事便和眼里的泪水一道流了出来---

康素珍出生于四川安岳,由于家境贫苦,八岁就成了流浪儿,九岁卖身当丫环,十一岁被迫给人当童养媳,尔后被骗进梨园学艺,十四岁被人贩子卖入成都春熙妓院,后来到宝鸡妓院,最后流落到兰州南城壕明月里妓院,被迫从娼达六年之久,受尽了苦难。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康素珍被冯玉祥将军的秘书兼老师魏瘦鹏用三十块银元赎出,离开了世界上最下流的兰州南城壕明月里妓院。

“有朝一日,你跳出火坑,要想法把姐妹们的苦难告诉人们。”新婚之夜,康素珍想起那些一起受难的姐妹们,无法入睡。

她把自己的心情告诉了丈夫,魏瘦鹏很受感动,说:“你的人生经历很辛酸,可以写一部书,控诉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把你们的悲惨遭遇公诸于众,为你们那些姐妹们申冤。”

丈夫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康素珍的心。然而,她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呀。她苦笑着说:“瘦鹏,你不要拿我寻开心了,象我这样一个下贱的女子,蒙你不嫌弃,拿我当人看待,我已经很知足了。人都知道自己能吃几碗饭,这识文断字、握笔写书的事,我连想也不敢想啊!”

“素珍,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重要的是看自己有没有决心和毅力。世界大文豪高尔基,小时侯也过着流浪的生活,到处遭白眼,受人欺辱,可是,他在社会大学里学到很多知识,靠勤奋掌握了写作技巧,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我了解你,你的性格十分倔强,也很有恒心,只要你有这个愿望,我尽力帮助你。”

康素珍闻听,激动万分。从此,她在魏瘦鹏指导下,学习文化,不久,她又参加了扫盲班,不到一年,居然读完了《红楼梦》、《金粉世家》、《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母亲》、《复活》等中外名著。

一九五四年春夏之交,康素珍自费先后到四川的安岳、成都和宝鸡等地,走访了过去的故友,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素材。

一九五八年,上级号召干部下乡,康素珍和魏瘦鹏回到河北辛集。

正当她着手写作,文化革命的暴风雨突然降临了。魏瘦鹏含冤被揪斗八天八夜,受尽折磨,投井身亡。康素珍被戴上“历史反革命家属”的帽子,扫地出门,接受劳动改造。

又是一个冬天,白天吃饭在田间,晚上收工回家直转圈,再望望红卫兵泼的水结成的二、三指厚的冰炕不由的泪珠滚滚……腹内无食,窗户无纸,上牙磕下牙,睁眼到天明。

康素珍本想守节,不离开本村,村里人说她要为魏瘦鹏翻案报仇。她实在挺不住了,终于在一九六七年冬天,狠心扔下魏瘦鹏留下的房子改嫁了。

苍天不睁眼,魏瘦鹏是国民党军官,嫁给的黄天生是日本的连长伪军官。正赶上清理阶级队伍,黄天生又被揪斗。在万般无奈的恳求下,仅仅一个月的夫妻又离婚了。之后,她前后嫁了两个男人,都没有成功。

她的个性变了,变成了冷血动物。宁可冻饿而死,也再不找男人了。她的创作热情和她的心一样,“刷”地凉了。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中国文艺黑暗年代结束,一个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新时期到来。邓小平在第四届文代会的讲话重新燃起了康素珍的创作之火,压抑多年的创作欲望再也抑制不住了。

白天喂牲口,晚上关上屋门,点起油灯,躲在一间简陋的屋里,手中握着一杆笔,屁股下垫着一个小板凳,炕上铺着一张纸,没有钱买稿纸,窗户纸成了稿纸……她着迷写作,无暇顾及炒菜做饭,每天熬上一锅粥,早晚各喝一顿。

人穷常使人产生一种惧怕心理,她怕别人笑话,如同作贼似的,偷偷地写……

康素珍写书的事被人发现了。

“娘的,当妓女的婊子也想搞文艺创作?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不好,她把过去妓院生活写成书,这不是淫书,腐蚀青少年吗?”

……

恶言恶语像蘸水的鞭子,抽打着康素珍的心。她痛苦极了。

“妓女难道就有罪,就不能写书吗?妓女也是人啊!”她问苍天,天不应。

她的思想产生了波动,在魏瘦鹏的坟前,她想到了死。

“你不能死,要为你的姐妹们申冤!”魏瘦鹏的声音。

“你要活下去,有朝一日你跳出火坑,要想法把姐妹们的苦难告诉人们。”二姐仙鹤临死前的声音。

“把你买来,不是供着,是接客!”老鸨子恶狠狠的声音和鞭子抽打声。

“嘿嘿,大爷有钱,玩的就是新鲜味。”嫖客刘大麻子的淫恶声。

“哈哈!”美国兵把糖稀抹在姐妹们的外阴上,让山羊舔,美国兵得意忘形的笑声和姐妹们的凄惨笑声。

康素珍第一次“梳头(接客)”,嫖客刘大麻子将一把剪碎的头发塞进自己的阴道的惨无人道的折磨和大姐凤仙被四、五十个美国兵轮番蹂躏的痛苦情景……

昔日青楼中姐妹们的辛酸往事在康素珍的头脑中悠然浮动,青楼中姐妹们的眼泪和她的眼泪、姐妹们身上的鞭痕和她身上的鞭痕凝固到一块了,姐妹们的悲惨命运和难忘的话语,全都溶化在她的血液之中,什么“妓女”、“婊子”、“淫书”、“死”等,都见鬼去吧。

写!

“良家女受骗春熙院,康素珍被逼入娼门”、“老鸨儿毒施攻心计,小姑娘忍辱落烟花”、“出条子嫖客发兽行,受侮辱妓女泪满襟”、“保洁身青楼斗恶鬼,受磨难地牢苦熬煎”、“忍奇辱接待美国佬,睹新仇媛儿惨丧命”……青楼中的辛酸往事,带着姐妹们的血,伴着康素珍的泪,哗哗地倾诉纸上……

康素珍写作的眼泪没有白流,写书的一片赤诚终于感动了上帝,文联的领导闻讯来了,宣传部的领导闻讯来了,政协的领导闻讯来了,她的生活条件改变了:每月零花钱两元,菜金一元零五角,粮食每年二百四十公斤……她的写作条件改变了:纸,墨,桌,椅……在困难面前没有流过眼泪的康素珍,在热心肠的领导面前,禁不住从心里流出了眼泪……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全国数十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康素珍创作长篇小说《青楼恨》的消息,河北省文联专门为她开了作品讨论会,康素珍本人也被推选为市政协委员,这位昔日旧社会软弱可欺的妓女,成为新中国响当当的公民。

康素珍满脸泪花,从心里呼喊:“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共产党也!”

“我写书是为了替那些和我一样饱尝苦难和辛酸的姐妹们申冤。我一不图名,因为在旧社会我早就身败名裂了;我二不图利,就是金山银山堆在我面前,也赔偿不了我在昔日肉体上的蹂躏和心灵上的摧惨。”

“血泪生活的五部曲,我刚写完第一部,《刘家公馆》、《流浪》、《童养媳》、《无娘的羊羔》都已订了合同,我还要笔耕。”

康素珍诉说着,泪水溢满双目……

望着康素珍,于占起想起了日本电影《望乡》中的阿崎婆,眼前的康素珍不就是中国的“阿崎婆”吗!于占起不禁为她写出长达七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青楼恨》欣慰,更为她获得新生而欣慰。从康素珍身上,于占起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于占起深深地被感动了……

回来后,于占起写了《血泪望乡》一文,在《山庄文学报》发表。

第五次宣传报道承钢改革

一九八八年,承钢在改革中,围绕搞活企业,实行八项改革措施,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承钢过去,由于摊子大、战线长、设备旧、管理差、产值低、利润少,企业一直处于微利状态。今年,由于原燃材料提价、第二步利改税、增缴税金等因素,需增加支出八百多万元。在困难面前,承钢全面分析了有利和不利的条件,统一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充分利用国家制定的政策,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兵分几路进行调查研究,从打破两个大锅饭入手,实行了八项改革措施:一是对主要生产分厂实行吨产品工资含量包干;二是对二级厂、矿实行内部超利分成;三是对三个辅助单位实行利润包干;四是实行职务和岗位津贴;五是实行编内、编余、编外的“三编”管理;六是对十项节能降耗措施实行单项承包;七是简政放权,给各生产经营单位更大的活力;八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开发新产品,开辟第三产业,以多种渠道增加效益。八项改革措施的实行,给承钢带来了活力,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九月,于占起采写了消息《承钢实行八项改革措施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在《承德市报》一版头条发表。

初获承德市委市政府新闻奖

一九八八年,于占起获承德市委、市政府新闻奖。

调查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一九八九年一月,中国开展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三月,于占起到承钢双塔山选矿厂就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中,于占起看到:选矿厂在治理整顿中,通过学习动员,摆表现,查根源,议危害,共摆出了十一个方面的四十九个问题,其中转总厂十一条;厂领导直接处理十二条;转职能科室二十六条,件件都有着落。

为什么选矿厂一下子摆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原来是选矿厂的干部、工人消除了心中的余悸,不在忌讳“问题”两字。

一九八九年年初,治理整顿刚刚在选矿厂开始时,很多干部、工人以为这回和过去一样雷声大、雨点小,心有顾虑,有问题也不愿意讲。针对职工这一思想状态,厂党政领导召开全体职工动员会,学习有关治理整顿方面的文件,大讲治理整顿的必要性,提高了广大职工的认识。选矿厂根据承钢所摆的十五种表现,结合本单位实际,人人争着摆问题。

选矿厂是承钢有名的先进单位,这回冷不防摆出这么多问题,很多职工感到出乎意料。党委书记说:“过去谈成绩心喜,讲问题色变,这回就是要改一改不良习惯。有问题不怕,问题多不怕,治理整顿就是要查找问题,这样才能深化改革,把企业搞好。”党委书记的一席话,使职工们消除了顾虑,大家思想统一了,摆出的问题很快解决了。

调查结束后,于占起写了调查报告《问题是如何摆出来的---承钢选矿厂治理整顿调查》,在《河北冶金报》发表。

再次婉拒入党婉拒调动升职

于占起在部队婉拒突击加入中国共产党等优厚条件退伍后,做为非党人士破格在承钢党委宣传部工作已经四年多了。按照中国共产党要求,在党委部门工作者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于占起拥护中国共产党,但是生性不愿加入任何党派。直到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于占起才向党组织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九八九年一月,于占起被党组织做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对象进行培养。按要求:每个季度考评一次,填表记录在案,考评一年合格后,经过党组织开会表决通过,即为中共预备党员。

一九八九年四月底的一天,于占起正在宣传部办公室写新闻稿,承钢工会副主席孙光磊推门进来说,承德市总工会主席等人现在承钢工会王嘉兴主席办公室,让于占起马上过去有事相谈。于占起跟随孙光磊来到承钢工会王嘉兴主席办公室,王嘉兴对屋里的三个人说,这就是于占起,接着把三个人给于占起一一做了介绍。原来,这三个人分别是承德市总工会主席贾桐、承德市总工会组宣部部长和办公室主任。交谈得知,《河北工人报》社要在承德市设立记者站,经过组织全面考查研究决定于占起担任《河北工人报》社驻承德市记者站站长,隶属《河北工人报》社和承德市总工会双重管理。此行,贾桐主席等人是专门到承钢调于占起来了。此事,于占起事前一无所知,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贾桐主席等人临走时,带走了于占起的档案,告知于占起听通知近期赴任。

贾桐主席等人走后,于占起联想到:一九八七年,承钢宣传部引进一个“能人”,后来才知这个“能人”原来是个骗子,被政法机关逮捕判刑。案发前,人们对这个“能人”褒扬赞赏,案发后,人们对这个“能人”贬损诛伐,人心险恶,争权夺利,仕途黑暗,官场腐败,由此可见一斑。

经过深刻思索,于占起到承德市总工会,婉言谢绝了组织的善意提职,拿回了自己的档案;同时,于占起向自己的入党介绍培养人边建秋、肖利平言谢,提出中止对自己的入党考评培养。从此以后,于占起没有申请加入任何党派,真正成为一名自由民主人士。

到北京摄影去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观北京而知中国。为给北京定格,定格为一部断代史,从一九八七年十月,于占起经过准备开始到北京摄影。

承德距北京二百多公里,每逢星期六晚上,于占起便坐上承德开往北京的火车,迷糊一夜,星期日清晨就到北京了。

白天,于占起挎着相机摄影。晚上,再坐上北京开往承德的火车,迷糊一觉,星期一清晨返回承德。既不影响工作,也不耽误休息。虽说紧张,却也快乐。

开始,于占起的北京摄影多是取材于北京的名胜古迹,后来,留心观察,于占起的视野开阔了,发现诺大的北京,处处都是摄影素材:北京的自由市场、劳务市场、长安街的广告牌、毛主席纪念堂瞻仰的人流、北京人的热门话题……看到听到激动人心处,于占起就情不自禁地按下快门,回来后,冲洗放大,然后将照片放在影集里珍藏起来。闲来无事,拿出自己或给朋友欣赏,透过方寸影集中的照片,透视北京,了解北京……

一年多来,于占起的大多数星期日都是在北京摄影中度过的。思想品味,其乐无穷……

一九八九年六月,于占起写了《到北京摄影去》一文,在《河北冶金报》发表。

创作散文《鸳鸯姑娘》在“中国青年散文大赛”中获奖

一九八九年七月,于占起创作散文《鸳鸯姑娘》,参加《山西青年》举办的“中国青年散文大赛”征文,获奖。全文如下---

我家的墙壁上挂着一幅鸳鸯,这是我和妻结婚时一位叫鸳鸯的姑娘送来的。晚上,躺在床上,品着妻为我沏的茶香,望着墙上的那幅鸳鸯,我就想起了鸳鸯姑娘。

我是去年回农村外祖母家认识鸳鸯姑娘的。她常来外祖母家里玩。鸳鸯姑娘长着一双大而多情的眼睛,我却对她的名字产生了兴趣。一次,我问她为啥取名“鸳鸯”,她怔了怔,眼睛里露出忧郁难言的光。外祖母告诉我,她刚生下来时,家里就把她和邻村一个姓汪家里的男孩订了“娃娃亲”,给她取名“鸳鸯”。

平时,鸳鸯姑娘不爱笑,忧忧郁郁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她来外祖母家,总是坐在炕边上,低着头刺绣。有时说上几句话也都是些男方那头催着结婚、她不同意之类的。说着说着,眼睛就红了。外祖母安慰她,她说怎么能和一个与自己没有感情的男人结婚呢。

一天,我在鸳鸯家里看到一幅鸳鸯,好看极了。她说这是她准备的定情之物,原来她背着家里和另外一个男青年恋爱了。我问她为啥用鸳鸯做为定情之物?她说鸳鸯象征爱情忠贞不渝、两颗心紧紧相连、棒打不散。我被鸳鸯姑娘追求美好爱情的一片痴情深深地感动了。鸳鸯姑娘问我有女朋友没有,我告诉她快结婚了,她说等我结婚时送一幅鸳鸯给我。她有说有笑,很是高兴。

以后半个多月,鸳鸯姑娘没有来外祖母家玩。据说她家里知道了她和那个男青年恋爱,不同意,非让她和姓汪的男人结婚。我不禁为她的婚事担起心来。

从外祖母家回来不久,我结了婚。鸳鸯姑娘托外祖母捎来一幅鸳鸯。外祖母说,她怪可怜的,神经受到刺激,精神不太好。我和妻听了,心里生出一种怜悯之情。

赏《春》为陌生作者写评论

有的好作品,其好一眼便可看出;还有的好作品,则像品南方自酿的米酒,细细品尝方可品出好的味道。

一九九0年三月八日,于占起读了《承德群众报》“百花园”文学栏目发表的崔玉茹的散文《春》,顿觉一幅活脱脱的报春闹春图徐徐地展现于眼前:早春的清晨,发芽的柳枝,泛青的小草,山坡上白了的梨花,粉了的桃花,艳了的杏花;田间耕作的村民,挖地的年轻人,修剪树枝的看寺老人和晨练跑步的“我”……

读着读着,于占起也不知不觉地身入“春”中了……

《春》是一篇“春”味颇浓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春”真切自然的描写,生发出惜“春”、爱“春”之情。可贵的是这情是自然生发的,不是外加的。更为独到的是作者只为大自然之“春”施上几丝轻彩淡墨,而对人之“春”却浓墨重彩,强烈的时代之“春”自然地流露于“春”中。

《春》味浓,但于占起觉得这味中的哲理味似乎淡了点。如果作者再放入些许哲理佐料,那么《春》味则浓上更浓了。

赏《春》,给于占起总的明显感觉是“自然”,不仅于此,且留下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兴之所至,于占起写了评论《赏春》,在《承德群众报》发表。

眼皮下捡到的新闻

一九九0三月二十二日,于占起和宣传部的一位同事到炼钢厂送宣传报道提纲,在炼钢厂工会门口碰到了工会主席计德荣。计主席说他和工会另两位人员马上起程要到北京送款。和于占起同行的同事问是什么款?计主席说是向亚运会捐款。于占起留心问了一句:“捐款的都有谁?”计主席说:“有炼钢厂女工捐的款,还有炼钢厂厂长樊永忠从刚刚获得的‘科技兴冀’省长特别奖金中拿出的二千元。”

听着,于占起不由地心头一动:向亚运会捐款的人千千万万,所捐数额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多了,已经不成为什么新闻了。然而樊永忠捐款这件事却很不一般,这里除了爱国外还有更闪光的东西。于占起马上找到樊永忠,既没流露意图,也没拿采访本作记录的样子,只是当听新鲜事问他,于是,樊永忠说出了捐款经过。几年来,樊永忠厂长锐意改革,使炼钢厂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他与人合作研制成功的“钒渣直接合金化新工艺”,荣获一九八五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九八九年,他又荣获河北省“科技兴冀省长特别奖”。前些日子,他听说在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资金困难的消息后,很是着急,心想:“是党和国家把自己陪养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还给了很多荣誉,现在国家有困难,自己就应该为国家分忧解难。”他和爱人商量后,决定从奖金中拿出二千元捐献给第十一届亚运会。

于占起采写了人物新闻《樊永忠向亚运会捐款二千元》,在《工人日报》、《河北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在《冶金报》举办的“人物新闻”征文中入选,获承德市好新闻奖,采写的体会文章《眼皮下捡到的新闻》在《冶金报通讯》发表。

采写承钢“岗位雷锋”

承钢结合本单位实际,鼓励职工立足本职学雷锋,人人争做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几年来,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放在哪里、哪里闪光的“岗位雷锋”。

为了把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学到雷锋精神的实质,承钢广大职工自觉地在本职工作中学雷锋,在自己的岗位上学雷锋,比干劲,比钻劲,争做不生锈的螺丝钉。很多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放出了光彩,涌现出众多个放在哪里、哪里闪光的“岗位雷锋”。他们中,有在厂长岗位上勇于改革、使企业五年迈出五大步、受到河北省冶金集团嘉奖的刘克忠;有在党委书记岗位上积极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的刘树煌;有在工会主席岗位上认真开展工会工作、荣获“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的王嘉兴;有在科技岗位上勇于革新、荣获河北省“科技兴冀”省长特别奖的樊永忠;有在教师岗位上默默耕耘、荣获河北省“优秀园丁”称号的张宁;有在医务岗位上不断钻研医疗技术、荣获“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的孙志诚;有在厨师岗位上刻苦学习烹调技术、荣获“国家特二级厨师”职称的宋秉林;有在电焊工岗位上努力学习电焊技术、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冯柏松;有在炼钢炉长岗位上创承钢电炉钢班产最好水平、荣获“承钢十佳青年”称号的解志勃……

一九九0年三月,于占起采写了消息《承钢涌现出一大批“岗位雷锋”》,在《冶金报》发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获承德市委、市政府好新闻奖。

走访追忆采写蒋方宇在承德

一九九0年三月,《河北日报》驻承德记者站站长王志强委托于占起搜集、采写曾在承德工作过但早已去世的蒋方宇在承德时的事迹。蒋方宇是承德有色金属工业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于占起跑遍了当年蒋方宇在承德时工作过的地方,走访当年同蒋方宇一起工作过的王绍弼、韩祥、陈玉山、周惠民等一些健在的老人,通过这些老人的回忆,蒋方宇当年在承德的事迹清晰地浮现出来---

一九五四年五月,蒋方宇离开济南,来到地处塞外承德的寿王坟铜矿任党委书记。

寿王坟铜矿是中国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周恩来总理在《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报告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加紧对寿王坟铜矿的建设。”

但是,刚刚开始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缺乏经验,缺乏技术,寿王坟铜矿建设进展缓慢,很多干部、工人对寿王坟铜矿按期建成投产缺少信心。

展现在蒋方宇面前的寿王坟铜矿,是一幅多么荒凉的景象啊!四周是重峦叠嶂的燕山,中央是方圆几里的小盆地,一条土路贯穿东西。

困难,压在蒋方宇肩上。但是,蒋方宇是带着党的重托来的,是怀着加快寿王坟铜矿建设的决心来的,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一定要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

蒋方宇想:“现在,全矿的人都在看着矿党委领导班子,要想加快寿王坟铜矿的建设步伐,必须首先改变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

第二天,蒋方宇召集领导班子成员开会,沉重地说:“同志们,党把寿王坟铜矿交给我们,搞不好,我们有责任啊!我们不能身在寿王坟当寿王,我们应该当闯王!”他的话震动着大家的心。

会后,蒋方宇挨个找党委委员谈心,了解情况,沟通思想,并组织大家学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毛择东的有关著作,明确了党委集体领导,坚定了领导班子的决心。

当时,寿王坟铜矿有职工四千多名,大部分来自东北,人员成分比较复杂,有些漏网的伪警、土匪混进工人队伍中。这些人煽动闹事,冲进矿长办公室,扰乱办公,打骂干部,侮辱妇女,闹得全矿混乱不安。

蒋方宇在征得矿领导班子的同意后,对全矿干部和工人队伍进行整顿。他召开全矿干部工人大会,进行政治教育,然后在干部队伍中开展整风云动,整顿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在工人队伍中搞内部调查,把伪警、土匪清出,纯洁了工人队伍。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在全矿所有工区都建立了党支部,设立了专职书记,坚持经常性的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

蒋方宇时刻不忘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他从马、列、毛著作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外出开会,他总要带上几本坚持学习。他不但自己学习,还要求干部学习。干部遇到什么难题,一时解决不了,常常互相提醒去找蒋书记,很多干部都说在蒋书记身边工作提高快。他光藏书就有一米见方两大木箱子,家搬到哪,就带到哪。

多年的工作,蒋方宇养成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作风。

他发动矿领导班子深入到坑口,跟工人们一起打眼、放炮,倾听工人的意见、呼声。工人们反映有个干部打骂工人,他找来那个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工人们反映矿劳资科长私自卡住国家给职工的调资指标,他经过调查,撤销了劳资科长的职务,同时决定把自己的调资指标让给工人。三工区的群众运动搞的好,他下去蹲点写成经验材料在全矿推广;四工区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他亲自写成典型材料下发,号召全矿学习。

一九五六年冬季的一天,大风雪刮了一夜,蒋方宇办公室的灯光也亮了一夜。打他调到寿王坟铜矿,一家四口人一直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前年,矿里给援建的苏联专家盖高级客房,身为国家九级干部的蒋方宇也在分房之列,可他说啥不要,还教育爱人和孩子也不要特殊照顾,要和职工、群众一样艰苦奋斗。这夜,蒋方宇怎么也睡不着觉,他的心早已飞到冰天雪地的简易房中。

第二天,天刚亮,他就迎着北风,踏着半尺厚的积雪,走进工人住的简易房中问寒问暖。工人们望着满身雪花的书记,心里热乎乎的。

蒋方宇和全矿职工同甘共苦,大家一个心眼,争取寿王坟铜矿早日建成投产,给国家做贡献。

一九五七年四月一日,这是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寿王坟铜矿终于建成正式投产了。一九五八年突破设计能力,生产铜精粉八千吨,占全国铜产量的八分之一,有力地支援了我国最大的沈阳冶炼厂。

一九五九年一月,蒋方宇又接受了新的任务,调任中共承德市委书记处书记兼承德钢铁公司党委书记、经理。

承钢,座落于承德市西郊的燕山脚下、滦河岸畔。二百多年前,清王朝康熙皇帝建立的塞外第一座行宫---喀喇河屯行宫就在这里。随着历史的变迁,昔日辉煌的喀喇河屯行宫早已成为一片残破不全的旧址。一九二九年国民政府农矿部发现大庙铁矿矿藏,到一九四二年日本侵略者进行掠夺开采,又经一九四五年第一次解放,一九四六年的国民党统治,直到一九四八年第二次解放,这里经历了“二十年沧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九五四年,成立了热河铁矿厂,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群众运动开始,又建立了承德市钢铁厂。一九五九年一月,两厂合并,成立承德钢铁公司,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

为了尽快熟悉情况,蒋方宇顾不得休息,奔波了两个多月,跑遍了百里范围公司内的所有单位。他从承钢职工的实干精神,已经预见到新承钢的美好未来,便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个新的单位。

蒋方宇根据承钢有丰富钒钛磁铁矿资源的实际,拟定了承钢“以钒为纲,以钢为钢”的生产经营方针,借以促进钢铁生产,为国家钢铁生产总数上升添上一、二。

当时,中国上下都在高喊“以阶级斗争为纲”,一系列的政治运动风涌欲来,人们都暗暗为他担心。

不少人劝他:“你提的‘以钒为纲,以钢为纲’和上面的调子不符,难道就不怕挨整?”

蒋方宇听了,曾产生了懦弱心理。是啊,跟着上面的调子走,不求无功,只求无过,这顶乌纱帽还不照样戴。如果按照自己的意志硬干,那后果……

但是,他深深知道,钒和钛稀有,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上天入地的尖端科学技术产品都离不开它,可目前中国的钒还在依靠进口呀,中国的钢还产不应求呀,中国的经济发展急需钒钛和钢呀!

中国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使蒋方宇的心里一阵难过。“党性”、“责任”坚定了他的信心,焕发了这位在鲁中、鲁东抗日烽火中锻炼出来的老共产党员、老游击队员的火样青春,认准了的就坚定地干下去。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反“右”斗争开始了,蒋方宇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下放到距离承德市一百多里远的煤都---鹰手营子兴隆矿务局“劳动改造”去了。

在“劳动改造”的日子里,蒋方宇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难道我提的“以钒为纲,以钢为纲”真的错了?

就在他这样思考的时候,兴隆矿务局的领导来看望他,要他负责局属机修厂的生活福利工作。

开始,蒋方宇没有接受,因为他还是一个“劳动改造”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呀。

兴隆矿务局的领导是了解他的,说:“老蒋,你为承德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大家心里有数。”

短短的几句话,打消了蒋方宇心中的顾虑,他的心里一热,眼中盈满了泪水。还有什么比这同志间的信任更珍贵的呢!矿务局给他的局级住房被他拒绝了,给他的局级待遇的工资被他拒绝了,他心里想的是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更好地为党工作。

当时正值天灾人祸俱下、内外交困之际,抓好群众生活成了各级领导的头等大事。蒋方宇就又挑起了这个重担。人们靠供应的粮食吃不饱肚子,他组织去搞瓜菜代;职工家的煤没有了,他负责去买;职工家的房子漏了,他找人去修……每每为职工们解决了一件件后顾之忧,他的心里就多了一份份欣慰。

机修厂的职工都很感激他、尊重他,从来没有将他“另眼看待”,大家都乐意和他亲近,每逢年节,都要把他请到家里。

一九六二年四月,党给予蒋方宇公正评价,摘掉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重新复职回到承钢工作。一年后,他带着党的信任,调往山西中条山矿开始了新的征程。

于占起走访、搜集蒋方宇事迹回来后,和王志强合作写了《蒋方宇在承德》一文,在《承德市党史资料通讯》发表。

文学为缘的第一次爱情

一九九0年四月,于占起和段翔鸿共同创作了散文《青青草》,在《承德市报》发表。全文如下---

我常常凝视,凝视那随风起伏的草,从幼苗时的嫩青,到深沉时的墨绿。

嫩绿的小草,给我的是童年的欢欣。记忆中,故乡的风,总是那样和煦;故乡的路,总是那样曲曲弯弯;故乡的万物,总是那样蓬蓬勃勃、拔节向上生长。

然而,青青草给我的不只是甜蜜的遐想,也有痛苦和彷徨。

人类不会忘记,“史无前例”的年代,历史就此拐了个弯,一些年轻的生命,象暴发户般、挥霍着手中大把大把的青春,面不改色,而那像青草一样,装点着祖国大地的科学家、教育家、技术工作者,却遭受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折磨---家庭不幸,离群索居,漂泊他乡……

青青草啊!你历经刀砍、铲锄、火烧,被摧残,被蹂躏,被践踏殆尽。人们在迷芒中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划上了问号。

是的!那一阵阵袭过青草的狂风再也不会回来了,但从父辈那里,我找到了“岁月”、“沧桑”究竟意味着什么?

父辈常用流血的心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思一丝一粟来之不易,不要总抱怨世事艰难,记起我们那阵子……

我们用感激的心记下了那些话。父辈艰难的磨砺,给我们铺上一层走向成熟的阶梯。当希望之灯突然在眼前熄灭、生命之舟猛然地撞在现实之礁时,我们不会怪主神宙斯的不公平,如果我们积极地倾注了生命的全部热情,幸福的大厦必将在我们手中崛起。

朋友!你目光投去的远方还是一片荒凉地吗?那就把两眼幽积太久的雨水痛痛快快地落下吧,那会有碧绿碧绿的歌唱起。

我们的年代,需要大批敢于披荆斩棘、破旧立新之士;茫茫荒漠戈壁,需要不择地势、抗风欺雪的青青草。

青青草啊!这就是你闪光无悔的青春,这里用生命镌刻的历史丰碑。

告诉这块有神灵的土地吧!饱经风霜的你更具深沉的美德,更懂得报答养育你的大地。只要有属于你的春风,属于你的泥土,属于你的露珠,就会以绿茸茸的光带装点大地;就会以一袭温暖,献给人间。

原野上,一片芳草萋萋,那充满生机、勃勃向上的不就叫做“生命”吗!

于占起和段翔鸿是在一九八七年五月一日承钢启明星文学社组织的文学青年游避暑山庄活动中相识的。

段翔鸿是承德地区广播电视局职工,小于占起两岁,苗条秀美,爱好文学,写的一手好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女。之后,于占起和段翔鸿经常在一起探讨文学,并建立了恋爱关系。一九八九年夏季,俩人订婚,不久,领取了结婚证书。由于计划等到所在单位分配给住房后再举办婚礼仪式,俩人一直分居。不料,后来,俩人因为一件生活琐事发生误会,互不谅解,意气之下,俩人于一九九0年十一月解除了婚姻关系。后来,段翔鸿做为内地援藏干部到西藏阿里地区工作,援藏工作结束后回到承德,后调入《河北日报》社工作。

再次宣传报道承钢合理化建议活动

一九九0年,承钢广泛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一千九百二十九名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两千五百二十六条,经技术部门审议、测定,采纳六百六十三条,已经实施四百六十八条,创经济效益一千三百四十六点三万元。

承钢的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是在学雷锋活动中开展起来的。职工们以雷锋为榜样,发挥主人翁作用,开展了“当主人,作贡献,一条建议一片心”等多种形式的竟赛活动。职工们从点滴入手,各司其职,积极进行小改小革,争为承钢建设做贡献,涌现出小改小革能手五百多名。

一九九0年五月,于占起采写了消息《承钢小改小革能手多》,在《河北日报》发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获承德市委、市政府好新闻奖。

再次婉拒调动升职

一九九0年夏季的一天,下午,临近下班,于占起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自我介绍说叫田建斌,在《河北经济报》社工作,现在在承德市,说有事和于占起商谈。

于占起马上过去和田建斌见面。

田建斌说,《河北经济报》社要在承德市设立记者站,受《河北经济报》社委派,特来承德市物色驻承德市记者站站长人选,承德市委宣传部推荐了于占起,已对于占起进行了考察。

于占起听后,感谢上级组织对自己的垂青厚爱,婉言谢绝了这次调动、升职机会。

新闻业务培训班上学跳交谊舞

一九九0年七月,河北省冶金记者协会在承钢大庙铁矿举办第一期新闻业务培训班,来自河北省冶金系统的一百五十多名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爱好者参加了学习。于占起做为新闻业务培训班保障工作人员全程参加。

白天,新闻业务培训班的学员们,听《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新闻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授课;晚上,无课程,有几个学员便找到于占起提建议举办舞会。

于占起找来音响设备,每天晚饭后,在矿招待所内的小操场上,播放舞曲。学员们纷纷来到操场,搭伴起舞。

于占起不会跳舞,有几个女学员便主动教授于占起。于占起初步学会了交谊舞慢三、快三、北京平四,从此开始喜欢上跳交谊舞。

新闻业务培训班结束后,工作之余,于占起时常跳交谊舞。渐渐地把跳交谊舞做为体育锻练坚持下来。交谊舞高雅健身,陶冶性情,于占起从中受益非浅。

再获承德市委市政府新闻奖

一九九0年,于占起获承德市委、市政府新闻奖,另外还有三篇作品同时获承德市委、市政府好新闻奖。

宣传报道基层单位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冶金工业部承德炼钢试验厂是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和承钢联合兴建的,一期工程于一九九0年竣工。职工们大力采用新技术、试验开发出八个新产品,其中20号管坯钢和45号钢分别被评为省、厂优质产品。一九九一年伊始,又开发出钢丝组钢、抽油杆钢、高压钢炉管钢、焊条钢、08锰二硅钢等新产品,均为适销对路、竟争能力强的热门货。

承德炼钢试验厂把电炉生产各项指标层层分解到班组、个人,实行按产量、质量、安全、消耗各项主要指标进行考核,严明奖惩,有效地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班班创高产,电炉钢消灭了跑钢、混号、漏包等事故,各种能耗显著降低,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一九九一年二月,于占起和周舟、王志强到承德炼钢试验厂共同采写了消息《承德炼钢试验厂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在《河北日报》发表。

宣传报道工人技术状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九九一年二月的一天,于占起到承钢烧结厂采访“看火工状元”郭金锥时,人们讲述了一个郭金锥和金锥钢钎的故事---

承钢技术比赛结束后,郭金锥,这个摘取“看火工状元”桂冠的小伙子,来到烧结机前,拿起心爱的钢钎,深情地抚摸着。这根钢钎是他刚当看火工时发的,说来也巧,他的名字叫金锥,这根钢钎的牌子也是金锥。看火工,干了十年,这根钢钎也伴随他十年。

这根钢钎给他带来过烦恼和痛苦。刚干看火工那阵子,朋友、同学数落他:“整天和钢钎打交道,有啥出息?”他几天睡不好觉。段长找到他,语重心长地说:“金锥呀,是真金放到哪都会放光的……”段长的话引起了他的沉思:是啊,看火工也是工作,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从此,他和这根钢钎工作中相伴,在高温烈火中一起淬炼。每当烧结机七棍堵料,他就用这根钢钎去捅。看到生产出一批批成品矿时,他的脸上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根钢钎给了他无穷的欢乐。

十年来,和他一起入厂的看火工大多数调走了,领导也曾考虑过为他调个比较好的工种,但是都被他谢绝了。一种无形的感情纽带,把他和钢钎紧紧地连在一起、牢牢地锥在看火工岗位上。这根钢钎越磨越光,郭金锥也放出了光。

当“承钢十佳青年”、“看火工状元”等一个个荣誉获得后,郭金锥总是习惯地、深情地抚摸着钢钎。

郭金锥和金锥钢钎,情深意厚。

于占起被郭金锥的爱岗敬业精神所感动,采写了人物新闻《“金锥”钢钎》,在《河北冶金报》发表。

被收入辞典

一九九一年二月二十七日,《承德市报》发表了王学章写的消息《承钢宣传干部余占奇被收入辞典》,全文如下---

承钢宣传部青年干部余占奇的名字近日收入由香港中国经济出版社编辑的中、英文两种版本的《中国当代技术人才荟萃》和由《杂文报》社编辑的《中国中青年杂文精短散文作者从笔小传》两部辞典中。余占奇曾在中央、省、市级报刊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数百篇,有的作品被选入文集或在报刊评奖中获奖。

冶金战线上的出色宣传员

一九九一年四月,《承德群众报》社和《承德市报》社主办的新闻业务刊物《通讯员天地》,发表了《河北日报》社承德记者站站长王志强的写的通讯《冶金战线上的出色宣传员---余占奇》,全文如下---

燕山深处、滦河之畔的承钢宣传部,有个青年干部叫余占奇,他的名字被收入了一部巨书---《中国当代人才荟萃大辞典》。这是第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国当代各个方面拔尖人才的大型百科工具全书,由香港中国经济出版社编辑出版,中、英文两种版本,面向世界发行。从此,余占奇连同养育他的承钢的名字就传扬到五洲四海了。

现年二十七岁的余占奇,酷爱写作。高中毕业后,他应征入伍参军报效祖国。来到部队这所大学校,他一面热心练武,一面练习写作,双双进步。他的处女作微型报告文学《千里考婿》一经问世,就被河北电视台看中,拍成电视小品播放,产生很大影响。接着又被《记者与作家》杂志全文发表,并配发评论文章。余占奇在社会各界支持帮助下,生活所赋予的美好一切,都在他的笔下生花,作品接踵而生。在部队服役期间,他曾因创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九八五年,余占奇复员转业到承钢,受到组织厚爱,为发挥其特长而不断赐予良机。一次,中国人民大学和《工人日报》社联合举办中国新闻函授学院的消息传来,承钢批准他参加学习。余占奇边工作边深造。他每天早起晚睡,抓紧一切点滴时间刻苦攻读,用所学理论和技巧指导勤奋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知识增长,水平提高,两年后毕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打那以后,余占奇如鱼得水,写作的劲头更足了。他写承钢人,颂承钢事,赞美社会主义祖国繁花似锦的冶金事业,笔耕不缀。转眼几年时光过去,可余占奇的作品也连篇累牍,在中央、省、市级报刊发表的文学和新闻作品就有四百多篇,其中有的还被收入文集或在报刊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奖,除此,他还因为在宣传旅游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和提高承德知名度方面作出贡献,而多次荣获承德市委、市政府设的好新闻奖。

年轻的余占奇就是这样为钢铁冶金战线青年、也为各条战线青年赢得了光荣。

冀冶文坛绽奇葩

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河北冶金报》发表了王学章、王志强合写的消息《冀冶文坛绽奇葩》,全文如下---

承钢宣传部青年干部余占奇的名字被收入了《中国当代人才荟萃大辞典》一书。这是第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国当代各个方面拔尖人才的大型百科工具全书。它由香港中国经济出版社编辑出版,中、英文两种版本,面向世界发行。

现年二十七岁的余占奇,酷爱写作,几年来,在中央、省、市级报刊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数百篇,有的被收入文集或在报刊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奖。他当年在部队服役期间曾因创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他为钢铁战线青年赢得了光荣。

受邀参加诗会诗兴盎然写侧记

温馨的夏季风刚刚拂来融融的暖意,频频的阵雨随后又降下习习的凉意,雨过天晴后的彩虹使火热的钢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

一九九一年七月五日,承德市文联、承德市群艺馆、承钢启明星文学社联合举办了承钢第四届“钢城之夏”诗会,给钢城增添了新的风采。

于占起受邀参加了诗会。

启明星文学社,成立于一九八四年,至今已有五年多的历史了。在上级文联和承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这个业余文学社团由当初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社员遍布市内、外的五十多人的文学团体。几年来,他们除在自己的刊物上发表作品外,还在中央、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三百多篇,有的作品在各种征文评奖中获奖。特别是有的社员及作品被名人辞典、名作选集所收录。该社还先后主办了三届钢城之夏诗会,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大的民间业余文学社团。为开好这次诗会,他们事先发出了征诗启事。启事发出几天后,出自百余位诗歌作者的百余首诗作,便向诗会的组织者祁永为等人涌来。

“钢城之夏”诗会把职工之家变成了诗的世界,诗兴勃勃的人们早早地坐在这里,等待着一睹“诗星”的风采。

在主持人的介绍中,经过初选出来的二十五位“诗星”依次登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吟到兴头处,情不自禁地做出自然姿势。

台上的“诗星”尽情吟诵,台下的人们细细品评:“恩,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角度新颖,表情大方。”这是颇有见地的“观众评委”呢!哗,响起一阵掌声。

第四届钢城之夏诗会在钢城掀起了诗歌热。诗会结束后的几天来,诗歌爱好者们还聚集在一起,就诗会和诗歌的发展方向进行热烈的讨论。走在大街上或在宿舍里,不时地听到“马路诗人”、“宿舍诗人”吟着诗会的参赛诗作。

是啊,诗歌能激动人心,诗歌能振奋精神,只有热爱诗歌的人,才能体会到诗歌的美。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承钢第四届钢城之夏诗会结束的几天后,于占起诗兴盎然地写了《诗歌的魅力---承钢第四届钢城之夏诗会侧记》,在《承德市报》发表。

下一篇:雪下的你是否依旧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用心去做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