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短文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优美短文鉴赏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短篇美文 > 读者文摘

读者文摘

托起生命之手

分类: 读者文摘 短文词典 编辑 : 大宝 发布 : 08-17

阅读 :562

 【江苏】孙鹏忠|托起生命之手

 

文|孙鹏忠

                                              

 不知道从哪年起,母亲的手,一到冬天,就被冷风、凉水皴裂一道道血口子。疼极了,就用热水烫烫,抹点贝壳油,用胶布缠一下,又忙这忙那。就是这双粗糙的手,托起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农村妇女生产,很多都不进医院,而是把接生员请到家中给产妇接生,我母亲就是这周围几个村的唯一一个接生员。产妇不去医院,今天听来不可思议,但那时很正常。那时乡村医院条件十分简陋,冬天没有暖气,产房里若有个烟囱煤球炉,就算好的了。如果产妇住进医院,饭需自家做,最基本的要借个煤油炉,米面油、盆碗筷俱全,拖家带口很不方便。再者,医生的技术参差不齐,担心遇到一个经验不足的。选择了我母亲,就选择了放心。

  母亲87岁而终,从事接生工作近半个世纪,长年累月的经验和各种历险的故事,足可以写一部大书。遇到产下的婴儿头脸发青,没有哭声的现象也有数例,可有一家滑稽的做法,让母亲记忆犹新。当他们得知婴儿生命危险时,全家老小齐刷刷地跪下虔诚地朝南磕头,祈求上苍保佑。母亲镇静地左手拎起婴儿的腿,右手拍打婴儿的屁股,折腾了半天,婴儿“哇”地哭出声来,他们全家先是惊喜,然后转身又给我母亲磕头。磕头的事母亲仅给我们提过一次,可是母亲这双妙手,硬是从鬼门关拉回母子的生命,就不在少数。

 母亲的精湛技术来源于长期的实践和一颗爱心,如果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概括我母亲的工作业绩,那就是“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未必给每个家庭带来欢心。在计划生育年代里,农村有一个三代单传之家,第一胎,千金,婆婆重男轻女思想严重,非想抱个孙子,第二胎让儿媳到外面东躲西藏几个月,最终事与愿违,婆婆的脸一下子就拉了下来。因产妇身体弱,产程时间长,宝宝生下来就没有哭声,母亲就不断弹宝宝的脚底。当婆婆的就挤眉弄眼暗示我母亲:放弃吧。我母亲就来气了,想:宝宝进了你家,就和你家有缘,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最终,母亲的仁爱之手让一朵纤弱娇嫩的花儿,艰难走过寒冬,迎来春光。如果说这算不得奇迹,那至少也算是对生命的珍爱吧。

母亲用她智慧的双手,不断托起新的生命。有人粗略地统计一下,经我母亲接生的婴儿,不低于一个中等村子的人数。

那年月,饥饿几乎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春节,生产队按人头分猪肉,肥肉炼油,留作日后细水长流。肉吃完了,骨头不舍得扔,就放石臼里用“对头”反复砸碾,最终,骨头碎了,粘粘的。取出骨渣,还要放到案板上用刀再剁剁,让骨头再细小一些。如果骨渣的量有限,就多调一些面,撒上盐,辅以葱、芫荽等佐料。等锅里的水滚沸,就可以汆丸子了。母亲用她挚爱的双手,粗饭细做,小心翼翼地“牵着”我们兄妹四人,在那个特别困难的年代里,居然没让一个人“掉队”。

母亲年事高了,就逐渐不接受接生工作了。母亲常把背的药箱放自己跟前,里面有她心爱的工具。她最不喜欢旁人随便翻箱子,怕东西翻乱了地方。邻居大人孩子,谁不小心碰破了皮儿,都来找她给包扎,你若说句谢谢,她会说你见外。

母亲走后,我们在她的坟头烧着纸钱,泪眼婆娑中把她心爱的药箱以及所有的工具都给烧了、埋上,老年人说,烧了,已故的人才能得到。母亲的双手离不开这些东西,她在那边一定会收到的,我想。

下一篇:再来几天的春风,梨花悄悄地开了。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悠悠白面情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