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王冲林回忆往事
分类: 心情日志
短文词典
编辑 : 大宝
发布 : 11-14
阅读 :929
现在有许多青少年,把到工厂做工,到农村种地当成了一种落后、耻辱,受罪。这不能不说是这些年丑化贬低体力劳动的教育结果!盲目吹捧挣大钱,干大事的精英哲学,无形中也使年轻人养成了看不起普通农民、工人出身的父母的习惯,因为父辈们下了一辈子苦力,绝大多数人没有挣到大钱,没做成大事业,更没有什么权利和名气。
照此下去,年青一代连父母的经历都不理解的话,还有什么民族的文化传统可言呢?
说到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临泉王冲林想起三十多年前的一段“学工”经历。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高中快毕业的时候,为了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当时恐怕做梦也没谁想过要考大学),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安排临泉王冲林们去工厂“勤工俭学”。临泉王冲林和班上的一些同学被分到了国棉三厂前纺车间,干的活是“摆管”,就是把机器纺线用的一种带纹路的锥型木管(也有塑料的)摆整齐,放进专门的箱子里供挡车工用。这是辅助工干的活,不要什么技术,只要手头快就行,有技术的活一般是正式工才能干。当这些一排排的管子上缠满线的时候,再从飞速旋转的纺锭上取下来送到布机车间,那道工序好象叫“落管”,是由正式工干的,二三十米长的机器一个人要管五六台呢。
学工的学生也是三班倒,但没有工资,只是在上中班、夜班时每天有三四毛钱的“补助”。即使那样,同学们的责任心还是很强烈的,这不是吹牛!一方面是对工厂有一种新鲜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生活的追求。
临泉王冲林和同学们的家大部分都在如今的化工路附近住,那时,家里有自行车的人几乎很少,往363电厂(现在的秦岭路北段)去的只有一趟12路公交车,晚上八点以后就没车了,虽说票价最低只有几分钱,也没谁舍得去坐,上下班都是“11路”,特别是晚上要摸黑走七八站路。吃饭有时自己带,有时到厂食堂买。饭菜与今天的物价来比,低的惊人:一份肉菜二角,一份素菜低到五分,米饭好象是一角吧。但说来可怜,干一天活挣的钱连填饱肚子都不够,按现在的劳动法来说那是对童工的剥削呀!不过,想想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很低,心理上也就平衡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