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短文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优美短文鉴赏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情感文章 > 亲情文章

亲情文章

我的父亲母亲

分类: 亲情文章 短文词典 编辑 : 大宝 发布 : 03-19

阅读 :713

  14。05。28(三)晴(187)我的父亲母亲

   我今年60岁了,还是个感情很脆弱的男人。虽然我很少有掉眼泪的时候,但是一提到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听我父亲告诉我,我家祖籍是“蓝田社八甲”,那是祖辈传下来的关里的一个地名,因为我的祖辈是用扁担挑着两个儿子闯关东,来到锦州城北的温滴楼乡安家落户的。因此,当地有“东包家”和“西包家”一说。

   我的爷爷有五个孩子,四个大的都是女儿,快40了才有我父亲。女孩子大了就要出嫁,我四个姑姑都相继离开了家。家里没有劳动力,于是在我父亲11岁时,就把当时17岁的我母亲娶了过来,给家里干活。我父亲算是最典型的小女婿。

   我姥爷眼光长远,坚持劝我爷爷,让我父亲去读书。那时父亲也是贪玩,经常拿着书包说是上学,半路上就约会小伙伴上山,不是打鸟,就是捉野鸡、逮野兔子去了。好在我大舅和我父亲在一个学校念书,他看我父亲没去上学,就告诉我姥爷。我姥爷就和我爷爷一起狠狠地说我父亲,这样才使我父亲慢慢地收下心来去读书。

   我父亲很聪明,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就是学习的尖子。初中一毕业就考上了国立高中。去城里报到时,怪我在城里住的三姑父把一高和二高两个学校名弄混了,应当去一高,结果去了二高,再回头去一高,晚了不到两个小时,学校就说啥也不录取了。大家说说,那时候怎么就那么讲信用呢。报到去晚了两个时辰,学校就不收了。就这样第一年父亲遗憾的没有去上国高。

   坏事变好事。很庆幸,我父亲第二年报考的二高是师范专业,而一高培养的都是农业技术员,早一年毕业还得回农村工作。我父亲毕业时正赶上新中国建设和抗美援朝,许多毕业生都参军跨过鸭绿江去朝鲜参战了。我父亲因学习好,国内建设需要人才,就被留校搞基本建设,后来被调去负责新建工厂。我母亲和爷爷奶奶也先后随父亲来到锦州市里定居了。

   我父亲在二高学的是数学专业,从未学过土木建筑。但是他能在实践中摸索,靠自学成才,从建筑校舍到新建工厂,从门外汉到技术员,他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建筑工程师。他所建的辽宁高频瓷件厂,是从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的。大到厂房、办公室,小到围墙等,都是我父亲自己动手设计、自己组织施工并自己检查验收的。他每天都和图纸、水泥、砖瓦石块打交道。在我的记忆中,好象父亲没有歇过星期天,经常晚饭后还把饭桌放在炕上画图纸。

   经我父亲手先后购买的建筑材料价值有上亿元,经我父亲前后雇用的建筑队有十几个,可是我们家的房顶漏雨,我父亲还是自己去商店买水泥,自己去房顶上抹灰。单位的东西,他连一个洋钉都不曾往家拿过。我父亲说他单位的我肖叔是仓库保管员,夜里一个人值班,一仓库的白糖,他就是一口不沾,喝的还是白开水。那时的人们真有这样的觉悟。

   父亲后来晋升为高级工程师,退休后又到建筑设计院干了10年老本行。回家后还是天天读书看报,特别关心国内外大事。我们做儿女的都劝他别操那份心了。可是我父亲却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为国家的事情着想,成天只顾着自己的小家,大家和国家谁去管呀。到哪说哪,该咋咋的。”

   “到哪说哪,该咋咋的”是我父亲的口头禅,也是让我们学会做人的最起码的道理。我父亲所说的哪就是国家的哪,父亲所说的咋就是做人的咋,这就是重事业的老共产党员给我们儿女传下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我的心目中,我最崇拜的伟人不是别人,而是我的母亲。

   我母亲虽然没有文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她曾经多次叮嘱我:“飞不高,摔不重。”“当多大的官,喊多大的冤。”“吃冷饭、花脏钱,早晚是病。”这已经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一辈子都牢记在心。

下一篇:父亲的信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红梅的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