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短文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优美短文鉴赏学习网站!
接连翻阅了三册刚淘来的旧书。一册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出版说明中有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再册是矛盾的《我的学生时代》,其中追述道:“大概是我八岁的时候,父亲病倒了。最初,父亲还是每天挣扎从床上起来,坐在房中窗前读一二小时书,然后又卧。”“又到年关了。这个时候,在乌镇通常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常常下雪。乌镇一带地区的房屋结构是不保温的,也没有取暖设备,因此显得特别冷。父亲只好成天躺在床上,盖着厚厚的棉被;他常常支起双腿,躺着看书。”另一册则是红学家周汝昌的《曹雪芹小传》,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曹雪芹自小就是一个天分高明,性情颖慧的早熟儿童。”“他会听说,爷爷最好读书,最好买书??眼前家里的插架万签,琳琅四壁,还是见证。大概自从他还没有入塾从师,就对这么多的祖父遗书发生了好奇的情感。后来他遇书必读,每日里还‘杂学旁收’,正是早早地种下这一‘夙因’。”读到这些内容后,我的脑子里突然蹦出“读书种子”这个词来。
“读书种子”这个词在我早年间读书时曾常常碰到过,但是没有追究深思。如今想来,那词义大约就是指那些好学不倦,嗜书如命的读书人吧。我还曾知道的一个词是“书痴”,我想这“读书种子”和“书痴”大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把读书比喻为“种子”似乎更为贴切,第一,种子不会永远是种子,在适当的温度、土壤、气候等条件下,它还会发芽、开花、结果,就读书而言则会有科考成功、科学发明,著书立说,甚至指导生活实践等等的成效,最起码可以增加人的知识、聪明和才干;第二,即便是种子,就不会囿于一隅,它的成果会四处传播,影响广阔而深远。以以上文学家矛盾和曹雪芹为例,如果没有老一代的好学不厌,就难有他们的精读深思,如果没有他们的精读深思,就不会有那些影响中外的不朽名著。“读书种子”的巨大作用不是从中可见一斑吗?
翻阅中国历史,查检文苑趣事,“读书种子”不可谓不多。我们可以随手拈来几则:例如白居易因为读书太多太勤而口中生疮,司马光怕睡觉太多影响读书写作而作“警枕”,苏东坡读《汉书》连抄三遍,陆游因家中架子上、柜子上、桌子上和床上布满书籍而自喻为“书巢”,再如孔子韦编三绝、苏秦悬梁刺股、李白铁杵成针、程颢门前立雪等等。“五四”及稍后“读书种子”我们也可以随意举出几个,如周氏兄弟(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钱钟书、唐?、黄裳、吴晗、邓拓等等。他们每一个人都可称为“读书种子”,然而这“种子”并没有在他们的心中烂掉,而是最终都结出了丰硕成果,共同创造了灿烂多彩的中华文化。
那么在现代的中国,还有这样的“读书种子”吗?按理说,社会的繁荣,文化的普及,出版业的发达,“读书种子”应当遍地皆是才对。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读书种子”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多。据有关统计,与欧美、俄国,以色列、韩国,日本等等国家相比,我国是人均年读书量最少的国家,并且还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原因何在?据个人愚见,是否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文革遗毒还在,“读书无用论”还有市场,如果老子让儿子读书,儿子还没开口,妻子便在旁边开了腔:“孩子不爱学习你别逼他,你看张帅他爸,学问没你高不是比你混得好吗?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二是,现在的孩子没有远大理想,不像我们学生时代那样对人生和社会充满美好的期望。他们不能吃苦耐劳,你要他们好好学习,他们会说:“学那么多有什么用?不如有时间玩玩!”;三是,先进的技术和条件使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懒惰,妈妈指着一本书对儿子说:“好好记住书上的词句和事例,说不定将来写作文能用上。”儿子说:“不用记,网络上都有,查查就行了!”老师布置作文,交上来一看竟然千篇一律,原来都是从网上抄下来的啊!像这样的人物,你能指望他忠于职业,钻研拼搏,办实业、做发明、究学问、搞创作,对国家、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吗?
就我的考察和了解,别的不说,就学生作文而言,写得好的不是没有,但是大多数学生除了抄袭就是无话可说。何以如此,除了其他原因,主要的就是因读书太少,或者不会读书而造成的。诗圣杜甫尝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试问,你曾经读破几卷书?如果真正读得多,且本本读得“破”,那你的写作必然会有如神助,轻松加愉快。或许有的家长说:“我那孩子真是看了不少书呀,怎么还是不会写文章呢?”我想,你孩子读书的方法,一定是“囫囵吞枣”,没有真正把书里的文采和意境变成营养来吸收。常言道:“好书不厌百回读”,学会选书,学会读书,这是让孩子变得聪明、能写出好文章的重中之重。
现在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确是舍得投资的。他们给孩子想了很多办法,花了很多钱,找了很多人,但恰恰是忽略了如何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没有想方设法培养“读书种子”,这不正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吗?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书种文种》中引用黄庭坚的话说:“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愿我煌煌中华,泱泱大国,读书种子延绵不断,以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打下坚实底蕴!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