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短文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优美短文鉴赏学习网站!
春夏秋冬,我最喜欢冬天。小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及至年长,慢慢地体悟到,这是因为相比其他季节,冬天最富有诗意……
雪是冬天的灵魂,寒冬中,那“燕山雪花大如席”浓烈,那雪笼山林的壮美,那身挎相机的出游,常常让人兴奋不已……如果没有雪,冬天的诗意会一下子少了许多。记得在我的孩童时代,冬天比现在寒冷得多,风雪比现在猛烈得多。每每西北风呜呜叫,阴云密布的时候,我的心中便期盼着能下一场大雪。常常令我惊喜的是,钻进被窝里睡了一宿之后,一睁眼睛,只见玻璃窗明晃晃的,便知道夜里下过雪了,于是一骨碌爬起来,穿上衣裳,不顾大人的劝阻跑出门去。这时大街上已经有了孩子们奔跑的身影。女孩子像雕塑家一样,在大院的门前推雪人,引来过路行人的观赏和评判;男孩子奔跑打闹一番之后,就会去找一处斜坡路,把雪踩结实后,像小鸟张开翅膀一样滑雪,当然,有时还会跟着大孩子到雪地里去用箩筐扣小鸟……
在我的青年时代,特别喜欢在寒冬中去滑冰。那时中山公园里,冬天人工湖上总是结着厚厚的一层冰,每天都会有十几个滑冰爱好者在上面运动。常常是远山白雪皑皑,身边雪花飞舞,人们奔跑着,旋转着,用手接着雪花,口中呐喊着,使这个寂静的山林一下子充满诗意和生机……如今尽管已经年过花甲,但是每每遇到下雪的日子,我一定还会兴趣盎然地爬坡登山,去欣赏一番雪景。走到平整的晨练广场,我不禁热流涌动,舞动一番之后,还会放声唱一首歌曲;小心翼翼地登上山顶后,俯瞰一下我们的城市在雪中的容颜,顿有冰清玉洁、心旷神怡之感。于是举起相机,把种种诗意的美景定格在心中……
冬天的诗意还在于那闪闪发光、呼呼作响的炉火。记得小时候,八月十五一过,秋风萧瑟之际,家家户户都开始做过冬的准备工作了,母亲便开始给孩子们缝制棉衣棉裤,父亲便叫着孩子一起到煤店把供应的煤和木柴买回来,然后在屋子的中央按上煤炉和烟筒。回想在那室外滴水成冰、北风呼啸的时刻,屋内炉火依然闪耀欢唱,真是感到十二万分的温馨。炉子在大白天是闲不住的,或者烧水,或者炖菜,或者烤咸鱼、花生和地瓜,屋子里常常会弥漫着香气……后来读到朱自清的散文《冬天》,其中有弟兄三个在冬天里和父亲一起围拢在“洋炉子”前吃豆腐的情形:“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放在在我们的酱油碟里。”读到这里我就会想,这与我们家当年的情形何等相似。王统照先生在《雪》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记得某年在北京,一个朋友的寓所里,围着火炉,吃着全中国最好的白菜和面,喝着酒,剥着花生,笑得几乎忘记了身在异乡……”
如今城市里实行了集中供热,炉火已经悄然退出,但这并不妨碍屋子里诗意盎然。室内温暖如春,给花花草草的生长开放提供了条件,特别是春节前后,蟹甲兰、麦兰、水仙,梅花,蝴蝶兰次第开放,让人舒适温馨;如果你有雅兴的话,还可以到上岗上去采撷一些干枯的花草回来供在瓷瓶中,于是你便会感受到一些山野的气息……
郁达夫先生在《北平的四季》一文中这样写道:“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白居易就写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果能在冬夜里,招友小聚,饮酒品茗,海侃神聊一番,的确是富有诗意的赏心悦事。“静夜孤灯影瘦窗,字里行间叹沧桑”,而我则更喜欢在寒冷的冬天里阅读,从我的学生时代便养成了冬夜读书的习惯。特别是在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傍晚,炉火渐将熄灭,找到一本书,就赶紧钻进被窝里去,在昏黄的灯光下读起来,而这时母亲一定会在外间的床上做针线。就这样我读了一本本古今中外的小说和杂书,如《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燕山夜话》等等,这些书曾经给与我多少对于社会历史的了解,对于人生困惑的解答,和探索前行的勇气啊。拥被夜读之妙,是许多读者的共同感受,作家黄蓓佳在《雪夜读书》等文章中就这样写道:“寒冬腊月,早早地洗刷上床,冲一只暖水袋焐在脚下,开亮床头灯,半倚在枕垫上,打开书或杂志,不知不觉跟着书中人物走进远古或乡野,走进刀光剑影和恩怨情仇。”“如果窗外添一点凌厉的风声或者洁白的雪花,便觉得更有诗意。”如今年过花甲,我在冬天的夜晚里更加喜欢读一点唐诗,即是学习,也是自娱,还能助眠。“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读着读着,睡意来临,把书一放,便安然入睡了……
正月里,还有更加富有诗意的事情,那边是追赶一年中最为期盼的萝卜会,直到多年后,我也忘不掉童年时萝卜会上那香火缭绕、地摊云集、游人如织的盛况……
那时我们家住在威海路和登州路的交界处,离清溪庵非常近,每年正月初九去庙里观看,去庙会游玩就成了惯例。常常是天刚刚放亮我就出了门,沿着小河走一段路,就来到清溪庵前,跨进前殿后就会看到左右两边是怒目威武的青龙白虎,都是三头六臂、圆眼獠牙,手持剑戟,让人看了有点害怕,却忍不住还想多看几眼。跨出前殿,就会见到院子中央有一个大大的香炉,香炉四周烟雾缭绕。我最感兴趣的是到这个院子北面的几个殿堂里去观看,在这里可以看到金身?坐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关帝圣君等等的神像,而更加引我注意的是神像两边墙壁上绘有的很多天上人间各种故事传说,像八仙过海啦,悟空大闹天宫啦,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啦等等。在大院的一角里,我还莫名其妙地看见一个只有许多妇女进进出出的院落,大人们叫小孩子不要进去。回家后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说那是去“拴小孩”的,就是到“送子娘娘”面前烧香许愿,“送子娘娘”来年便可以送给她们一个可爱的小宝宝。
等在庙里逛了一圈再走到大街上时,天已大亮了,地摊和游人渐渐多了起来。玩具的鸣叫声,游人的说话声,摊主的吆喝声已经响成一片。清溪庵四周的大街小巷,河道边上,到处是玩具摊,零食摊,日用杂货摊,萝卜摊,凉粉摊……对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当然是玩具:有纸做的风车,在风中飞快的转动;有金属做的小鱼,可以在一根细铜丝上游动;有竹子做的青蛇,拿在手里摇摇摆摆的;还有木制的用一支短杆推着翅膀可以扇动的小鸭巴;还有泥做的带哨的公鸡、猴子、小老虎等。另外,捏面人的、吹糖稀的也随处可见。大人们领着的小孩子手中口中也少有空闲,或用手摇着机枪发出哒哒哒的声响,或手中擎着气球、糖球和棉花糖,或用嘴吹着喇叭、竹哨、卟卟董……
另外,路边还有拉洋片的,打气枪的,耍猴子的,变戏法的,练把式的,演木偶戏的,更加使我大长见识。你看看那拉洋片的吧,一边用手拉碰着咣咣镲,一边口中唱道:“往里边瞧?往里边观,里边的故事真好看……”禁不住诱惑,我曾经花几分钱坐在长凳上,向大箱子的一只圆孔里瞧过一回,只是一张一张放大了的故事图片而已。靠墙的地方还有打气枪的,囊中羞涩并且还有点害怕的我从不问津。我更愿意看耍猴子的,小时候第一次看到猴子就是在萝卜会上,猴子的活泼聪明给我留下至深的印象,它们不但会作揖、握手,还会翻筋斗,做一些搞笑的动作,这使我联想到我曾经看过的“小人书”《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还有变戏法的,他们常常会从帽子里抓出一只只的鸽子来,从手绢中抖出一只皮球来,我想,我要能变出一些来该多好啊。
使童年的我感到惊心动魄的是那些练把式的,在严寒的冬日里,他们竟然光着上身,挥舞着手脚在场子里走动着,当他们把火球吞进肚中,或者把长长的剑从口中插进肚中时,真使人看得目瞪口呆、胆战心惊。与此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的是看木偶戏,看的最多的是《猪八戒背媳妇》,你看那胖头大耳的猪八戒喜滋滋地背着媳妇行走,不知怎么回事越背越重,终于腰酸膝软满脸大汗了,而背上哪里是漂亮的媳妇呢,早已变成那个泼猴孙悟空了!还有一个节目是两个木偶表演摔跤,一个把另一个打翻在地,另一个又起来打到这一个,常常叫孩子们看得开怀大笑,也许这是我最早的艺术熏陶吧。游逛一圈之后,我还会在地摊上喝上一碗又香又酸又辣的凉粉,买一只呜呜叫的泥老虎,如果是母亲带我同去的话,一定还会买两只又脆又甜的红瓤萝卜……
而“耍正月”里的正月十五里的闹元宵,则在我的一首小诗里可见一斑??“等到正月十五日,满街花灯映白雪。咚咚锵锵高跷队,大街巡游扭秧歌。帝王将相全出场,更有三姑和六婆。狮子龙灯玩的欢,美女旱船送秋波……夜来团聚吃汤圆,甜甜蜜蜜心暖和。万象更新新春到,期盼年景红火火!”
……除此而外,漫长的冬天里还有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事情和赏心悦目的景致,捧雪烹茶的老者,南墙下晒日闲谈的农妇,红火的腊月集市,新年的钟声,“happy new year”的祝福,除夕的炮竹声,凌雪开放的腊梅,乃至雪地里觅食的小鸟……这都让冬的寒冷中充满热情和活力,充满无尽的诗意……
快搜